第 2980 期(2021 年 10 月 3 日) ◎ 文林 ◎ 庸皆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許地山是香港大學有史以來第二位中國籍教授,而第一位則是王寵益,他是道濟會堂王煜初牧師的幼子,教授病理學,惜於一九三零年逝世,所以不只時間不吻合,學業背景也迴異,因此言子夜角色除了是許地山之外,其他人可以對號入座嗎?
許地山雖然身穿長衫,但他的飄逸衣裝,展現非一般八股氣息,在華洋雜處的殖民地香港,以五四精神新文學角度重讀經典,傳授傳統,肩負復興中華文化使命,可惜英年早逝,未竟全功,長埋在薄扶林華人基督教墳場。墳墓經過四十餘年,日久失修,幸得香港文學研究學者小思撰文慨嘆,感動了她的一個學生,分文不取,慨然修墳,金字青石碑穩立在台階上,時維一九八四年清明前後,香港正醞釀回歸祖國,好像喚醒我們中國人身分的事實。
許地山曾於一九三六年版的《普天頌讚》以楊蔭瀏的中國曲調〈天地〉譜寫〈神佑中華歌〉:「神明選擇賜與,一片荆原棘地,我祖開闢;子孫繼續努力,瘦瘠變成膏腴,使我衣食無虧,生活順利。」讓我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精深博大,實有賴先祖的努力耕耘,才能領受上帝所賜的碩果收成,我們必須珍而重之。順便一提,一九七七年版的《普天頌讚》將這首聖詩改名〈神佑我土歌〉,而將〈神佑中華歌〉冠以趙紫宸填詞的另一首聖詩。尤為可惜的是近年的新修訂版,更將〈神佑我土歌〉刪除。不過,歷史的真相縱然不寫在冊上,也會寫在人心裏,正如中華文化的韌力,永遠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