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80 期(2021 年 10 月 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有一位婆婆,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內地移居香港,住在筲箕灣聖十字徑村的木屋,生活拮据,後來更不幸喪偶,她為照顧兒女,很辛勞地在魚市場工作,以此養活了一家人。在西灣河山腰有一所教會辦的學校,她決定送子女到這所小學唸書,直至後來中學畢業,各自成材。曾有一次聖十字徑村大火,她背着年幼的女兒跑下山,跌傷了大腿,自此她步行不太方便,但仍是無怨無懟走盡了一生。
兒女很感激這位母親,說筲箕灣魚市場雖已拆卸,但每逢行經筲箕灣東大街或西灣河一帶的魚檔,都想起他們的母親,也感恩目不識丁的母親,為他們物色教會和學校,令他們成為基督徒。
常有人質疑今日教會辦學還有甚麼意義?但只要教會繼續以愛心辦學,予人希望和溫暖,它仍有生存下去的價值和需要。
其實在過去幾十年,教會在香港辦了許多學校,有些成為「名校」,培養出許多「尖子」、「狀元」,便更多籍籍無名的學校,春風化雨,令許多原本無望的莘莘學子得到教育機會,以至他們的家庭也得到祝福。我想這才是教會辦學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