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與民同在 同建信心」


1835 期(1999 年 10 月 24 日)
◎ 文林 ◎ 陳家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九七前,香港出現了政治上的信心危機。然而,不少人都說,香港是一隻會生金蛋的鵝,因著這種特殊身分,香港仍然會享受到五十年不變,高度自治。雖然這種說話,明顯是只求自保,但卻反映了很多香港人自信心。

  然而,金融風暴後,這種自信一下子破碎了。香港人一覺夢醒,發現那不斷「生金蛋的鵝」的神話破滅了。

  那常令我們引以為傲的經濟成就,一下子破滅後,換來卻是不少人背著沈重的債務。一是在金融市場「損手爛腳」,更嚴重的是,那是我們賴以安居樂業及投資保值的家居,一下子成負資產、債務纏身,可能要工作一輩子才能夠清償。

  金融風暴亦帶來百業蕭條,零售業及服務業生意銳減,旅遊業萎縮。失業率大增,不少大公司聲聲裁員,連公務員也要凍結加薪,不但低下階層叫苦連天,連中產階層亦人人自危。

  有工作做已是萬幸的事。誰也不知明天誰會被裁員。沒有人對明天有把握。一下子,這隻會「生金蛋的鵝」頹然病倒,不要說生金蛋,連生蛋的能力也似乎喪失殆盡。今天,我們出現另一種信心危機。盡管特首天天叫嚷「明天會更好」,但是,我們對明天還是惘然。

  在龐大的經濟體系中,我們感到個人的無能。七十年代,香港也出現經濟困境,但是那時候香港人相信只要肯捱,總有一天能熬出頭來。但是,今天,即使我們願意捱,也不一定有機會。沒有工作,立即面對供樓困難。經濟的困難已不再是個人意志就可以解決的。

  加上大部分資源由財團壟斷,個人想突圍而出,也是十分困難。一切都好像非我們能控制。今天,香港人的自我信心實在到了新低點。

  面對這一切,香港教會能作甚麼?也許我們也要承認,教會過往也熱衷或無奈地熱衷參與經濟活動,賣地買樓,忙過不了。金融風暴後,不但教友財政出現困境,同時連教會本身也可能出現困難。今天教會似乎能做的實在不多。事實上,香港教會一直對香港經濟少有進言,某程度,更全面認同既有的經濟制度。因此,面對整體經濟衰退,香港教會更感無力可為,連反思整體經濟體制也欠奉。

  今天,香港市民需要朋友,需要支持,盡管教會自身也是受苦者。但是,我們是否願意與那些受苦者一起,集結教會一些僅有資源,為那些最無助的人作一點事,像新移民,四、五十歲失業人士(特別女性),單親家親及低學歷的年輕人。教會也需要重整其對現有經濟體系的看法。這一切工作對現今的香港教會,無疑是一件十分艱巨的工作。

  這情況令我想起五餅二魚的事情,耶穌看見趕來聽祂講道的人,祂看見他們像「無牧的羊」。就像今天,香港人的境況也是如此,沒有自信,沒有方向,惶恐度日。然而,面對這龐大的羣眾,耶穌要求門徒給予羣眾的需要。門徒的反應也像今天的教會一樣:「我們能作甚麼?」我們有的只是如此有限,我們的能力是如此有限。然而,就在一個小孩無私的奉獻,少少的食物,充飢數千人。

  今天,教會已被逼成為小孩,我們在龐大的經濟制度下,同樣感到弱小。然而,即使我們如何弱小,我們仍然呼召去關懷那「無牧的羊」。今天,教會是否願意成為貧苦者的教會,踏出一步,關懷那些在困境的人,願我們在共同努力及掙扎下,我們可以分享我們僅有,並讓那憐憫人的主成就不可能的事。

  香港市民需要朋友,需要別人與他們一同重建信心,香港教會若能在此有所貢獻,教會必然得以復興。這也是我們迎接新世紀的使命。

   (編按: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將於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行「廿一世紀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為配合會議主題及內容,該會特別邀請教會及機構領袖、神學院教授執筆,作出適切之回應。本文由協進會供稿,作者為諮詢會議之籌備委員。)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