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療主日看教會與醫療


1835 期(1999 年 10 月 24 日)
◎ 教會之聲 ◎ 麥基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舊約以來,祭司已兼負醫治的功能。摩西在曠野舉起銅蛇,更成為治病與得救的佳話。在四福音記載中耶穌是以傳道、醫治、趕鬼為職務。故歷代以來,基督教與醫療的發展史,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雖然間中會出現些錯謬的事件,但不少醫藥發明及人道的醫患關係,都是由教會或宣教士所倡導出來的。就中國而言,現時大部分著名的西醫學院及醫院都是教會所創辦;甚至全中國第一間精神病院︱廣州芳村醫院,也是一位美國籍的醫務宣教士嘉約翰醫生(Dr. John Kerr)所創辦。在香港,教會也創辦了不少醫院及診所,贈醫施藥,發揮基督的精神。

  隨著科學進步,香港政府普及醫療福利,教會在這方面的責任愈來愈少。又由於醫療費用激增,基督教之醫療機構更難自給自足,而需要政府資助。教會之醫治功能便因此逐漸式微,甚至失卻了傳福音的使命,與非宗教醫療機構無異;這是十分可惜的。教會若能重新思想醫療在社會中做光做鹽的責任,我們仍可以在目前的醫療空間之中,作出偉大的見證。就以下的一些意見,冀能收拋磚引玉之效。

一、強調全人治療的概念

  一般醫務人員只處理病人身體之毛病,大多忽略了他們心理及心靈之需要,其實身心靈是互相影響的。科學研究指出,一些宗教經驗是和身心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的。例如為病者禱告確能令疾病及早痊癒的,此因精神健康往往也會與信仰有分不開之處。故教會可以強調信仰的醫治功能,不單是對付罪惡,而且是幫助心理健康。況且在教會推行全人健康,也可以產生預防疾病之作用,甚至是身體康復的催化劑。

二、動員教會醫務的資源

  在教會內,其實有很豐厚人力、物力的資源,若能運用合宜,會比其他非政府機構更勝一籌。首先,教會可動員教會內的專業醫務人員,一方面鼓勵他們在醫務崗位上作出身體力行的見證;另方面就是組織起來,去關顧教會中患病的肢體,此外更可以在他們管理下之幼兒中心、青少年中心、老人中心及老人宿舍中,提供全人之預防及治療服務。例如有一些教會在其轄下之老人中心及院舍中,為老人家作精神健康調查,將及早發現之憂鬱及痴呆症患者,轉介專科門診就醫;另外又動員一些做牙醫的教友為老人家作牙齒檢查服務,實在是美好的見證。為配合醫療服務,教會又可動員教友,宣揚永生的福音,見證基督。動員會友在醫院中作義工,探候有需要的孤單病人。勃會專業醫務人員若不能直接參與,最少可以積極支持院牧事工的發展,以致能有足夠人手去做全人關顧之工作。其效果不單能令教友增加歸屬感,更能引領病者及其家屬信主,使教會蓬勃增長。

三、參與社會的醫療發展

  香港的醫療衛生雖然已是相當先進,但仍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特別是在牙齒保健及心理輔導方面。最近的哈佛報告便是針對香港醫療制度提出改革性的建議,政府為此歡迎各界回應。教會因此可招聚會眾中有能之士,藉此提出建設性之批評,並可帶出上帝公平公義之真理,以及教會在這方面可提供的貢獻。

  此外,社會上有些特別羣體,可能是一般醫療服務未及照顧之列,如外勞、海外華人、新移民等。若教會能關懷他們。動用資源幫助他們,便可帶領他們歸主。

  以上只是筆者一些淺漏意見,尚望有識的兄姊及同道加以指正。其實,宗教經驗與身心還有很多未發現的互動關係,如默想、聖樂、肢體相交,若能加以研究及運用於福音事工上,對教會在社會上的見證,相信是會事半功倍的。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