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她,我常流淚;念她,我常祈求
—香港教會對我的期望


2609 期(2014 年 8 月 24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教週報》創刊金禧紀念,辦了一個徵文比賽,題目是「香港教會對我的期望」,反應比預期熱烈,來稿的質素令人十分滿意。

  徵文比賽的籌委小組想出這個題目,的確具有創見。一般人想類似的題目,多數叫人寫自己對香港教會有甚麼期望,然後千篇一律的說甚麼傳福音更多、關心社會更多、對教友的牧養更好,以至如何作鹽作光、步武耶穌基督的腳踪等等。

  但今次籌委小組卻獨排眾議,想出了「香港教會對我的期望」這個逆向思維的題目。據云起初有些人反對,甚至說這個題目匪夷所思,一定乏人投稿。誰料不單止來稿數量不少,來稿的質素更叫人驚喜。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總統甘迺迪有句名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些甚麼,反要問自己為國家做些甚麼。」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人的劣根性是推搪自己的責任,認為責任應在對方、在別人;而自己只是受惠者。對教會,我們也很容易有這種態度,認為「教會」應該怎樣怎樣,這才配稱好的教會。

  使徒保羅在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語重心長的提到地上的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而信徒們就是這身體上的肢體。保羅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林前十二12)這樣說來,肢體一方面從屬於身體,由身體指揮管轄;但同時肢體又透過各自的活動和分工合作來構成身體,令身體成為一個活的「有機體」。

  翻閱徵文比賽的來稿和得獎作品,多看到來稿者很重視自己可以和應該為教會做些甚麼,例如他們多勤於做禮拜、積極參與事奉、多向身邊的人傳福音、多為牧者禱告、多做靈修、在金錢奉獻及其他方面支持聖工等等。

  有一首很感人的聖詩《我愛教會歌》,內容十分精采,首兩節是這樣:

  「我愛我主教會,主靈與人同居,

  救贖之主,親流寶血,建設清潔基礎。

  愛她,我常流淚;念她,我常祈求;

  為她事工,我更努力,直到力盡方休。」

  正如甘迺迪總統所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甚麼,反要問自己為國家做了甚麼;讓我們也躬身自省,我們為教會又做了甚麼呢?我們有沒有為她流過淚、為她懇禱過呢?又有沒有為她的事工力上加力,直至力盡方休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徵文比賽】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