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戲節研討會
 為福音去到盡


2609 期(2014 年 8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福戲網絡主辦之福戲節2014今年有多套舞台劇公開上演,劇目包括《奇妙王國》、《給愛麗獅之拔絲香蕉》、《官與賊的故事》、《團圓》、《尋迷.於那黑白灰的彩色空間》等。以「為福音,我哋可以去到幾盡?」為題的研討會,已於八月十七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泉福堂舉行,有逾五十人參加。

  神學與媒體文化跨學科研究學者任志強博士以「面向文化,回歸福音」為題分享,他直言今日很多人沒有深思「文化」和「福音」是甚麼,甚至以為電影、戲劇就是文化,事實只是文化下衍生的產物,但從文化產物可以揣摩到當時的文化。他續以「主禱文」作例解釋福音的內涵,主禱文是耶穌基督親自教導跟隨他的人如何禱告,而在馬太福音記載的前文,耶穌正在譏諷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行為,如禱告時用許多重複話,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任博士說:「因為是耶穌親自教的禱文,所以有理由相信主禱文是第一代基督徒和及後幾代,在信仰上最重要的共同認信。」

  任志強博士認為主禱文是非常處境化,內容完全針對當時處境的難題和掙扎,在主流文化下如何忠於所信福音、上帝而生活。他分析當時文化背景指,當時信徒生活在羅馬帝國殘暴、高壓的統治下,釘十字架正是政治維穩的手段,用恐懼來控制帝國;而耶穌和信徒所處的加利利,是赤貧、被壓榨之地,任博士說:「為甚麼耶穌要醫病?因為加利利的醫療、生活條件都不理想,當地的人很多一病不起幾十年,等耶穌醫治。」羅馬帝國對加利利非常不公平,傾斜得連他們僅有的都奪去。

  所以主禱文的內容都充滿徹底的顛覆性,任博士指首句「我們在天上的父」,對當時連上帝名字都不敢直呼的猶太人來說,耶穌叫門徒跟自己叫上帝作「父親」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及後「願祢的國降臨」等內容更是直接挑戰羅馬帝國和凱撒王。求上帝賜今日的飲食、免債,都是與當時生活貧乏,還要繳交沈重的聖殿稅有關,他不諱言:「現代信徒看『救我們脫離兇惡』看得好虛無,但我敢肯定當時猶太人聽到,只會想起羅馬帝國那惡者。」任博士重申,從主禱文去看福音的內涵包含了深度的顛覆精神,不向所處世界的所有價值觀、權力結構賣帳,甚至去顛覆所有。他鼓勵在戲劇等文化場所工作的信徒,要對現行文化處境敏銳和省察,也要好好體會思考,揣摩福音的內涵和顛覆的精神何在。

  今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的蔡瀚億先生,曾經參演福音劇《唯獨祢是王2010》。他分享初入行時因排戲和教會團契時間相撞,令他十分爭扎。他最近接拍了一套鬼片,引來被人質疑基督徒身分,於是他思考劇本內容與信仰的關係。他希望電影內容即使不是直接與福音戲劇有關,但透過演繹角色能與觀眾分享社會中不同人的生活,引起觀眾關注他們,也感染觀眾感受上帝的存在,即使是負面的題材,只要以生命為重,仍可讓觀眾思考正面信息。

  導演許樹寧先生分享多年前成立基督徒話劇團「慕臨軒」,原意透過話劇傳福音,但結果觀眾全都是信徒,他後來成立了劇團「樹寧.現在式單位」。他認為不是直接將聖經內容倒入就是宗教電影、舞台劇,反之聖經有很多罅隙可以想像創作,曾修讀過神學的他說:「聖經是敍事文體,可以用文學角度讀,創作前先釋經找更多背景,能有助事情提升。」他以作品《亞伯拉罕的眼淚》為例,利用想像對話,質疑亞伯拉罕獻以撒純粹為討好上帝,最後帶出背叛、出賣、順服的主題,讓觀眾反思。

  演員王祖藍先生提到年前韓國電影《密陽》,好些信徒認為是反基督教而不敢看,但他認為是挑戰人面對自己的黑暗面,他希望信徒欣賞藝術時不要混淆、固步自封,因為如何詮釋是由觀眾決定。他指戲劇內容多是由欲望、障礙、目的、成長四部分組成,就如聖經中的亞當夏娃、以色列衝突、新天新地、永恆。他認為信仰與藝術有很多共同點,更比喻說:「假如人生是上帝給我們的劇本,劇情可能寫定了很多,但演出過程才是重要,我們有沒有聽導演(上帝)的教導,由不同人演出來可以很不同。」他又言,戲劇的來源是希臘酒神節的祭祀方式,他希望基督徒可以「搶回來」,把舞台變成祭壇獻給上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徵文比賽】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