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與社關—
作先知和僕人


2454 期(2011 年 9 月 4 日)
◎ 教會之聲 ◎ 林海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

  「你們這蒙我父賜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太二十五34-35)

  堂會的社關工作,是教會應盡的使命和責任,為鹽為光,是我們在世見證主耶穌所當作的。簡單的陳述,是作先知和僕人的角色。

  先知的身分,是斥責罪惡,向人民百姓陳述神的心意和美善︰「行公義,好憐憫」是對神子民的要求;公平、公正、公義的社會,是神所期盼。好憐憫,是對弱勢,受壓迫者伸出援手,不是高高在上的援助,而是一份謙卑的心與神同行,與有需要受困者同在。堂會社關,因關注貧窮,援助之餘,也察看社會中是否有不公義之事,也發出教會聲音;對制度和社會現象的觀點如賭博、性文化、不良營商手法等,使政府知道教會作為信仰群體的看法因而改善施政;教會要積極去表達意見,特別在政府要就社會政策作諮詢之時,關社機構牽頭,堂會就應積極參與。基督教信仰未必是社會普遍市民所認信,但我們的一套價值如愛心施與、家庭倫理、公平、公義的原則,也是普世價值,教會聲音,給社會多一分美善和諧,豈不是上主的心意?

  僕人的身分,是服侍眾人;教會這角色,在過往香港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參與很多。辦學、醫療、社會服務,甚至在政府沒有某些服務之時,教會因著社區需要而作出關懷。今天,我們仍作同樣的事,但我們要更敏銳社會在急速改變之時社區的需要,人心的渴求。個別堂會座落地區不同,需要也不一樣,教會就要敏銳社區的發展和帶來的服侍機會。如此,天水圍的教會可以盡一點力,使社區不再悲情;旺角教會可以在行人專用區傳講信息,給行人在忙碌或悠閒時遇上綠洲;土瓜灣塌樓,區內教會提供危機時的支援和輔導,這是我們堂會可作僕人的服侍,也是見證主愛的大能。

  牧者、長執等教會領袖,今天的香港教會社關還有更多可以作的,因而,教會不是被社會發展和演變中邊緣化,教會卻是社區一分子,與需要者、受壓者、貧困軟弱者同行。今天起,我們或許更多一點留意自己堂會的社區,更多關心政府政策,更多敏銳潮流文化,大眾傳媒,思想教會可有需要關注和回應之處?政府施政常有不妥善之處,對社會政策不滿,但我們仍可溫柔、謙卑、平和,內心卻是剛強、勇毅、堅信,表達我們的聲音,發出我們的行動,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林海盛(香港西區浸信會主任牧師)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