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中國(下)


2286 期(2008 年 6 月 15 日)
◎ 時代講章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讓福音改變中國

  何西阿書十一章二至三節說:「先知愈發招呼他們,他們愈發走開,向諸巴力獻祭,給雕刻的偶像燒香。我原教導以法蓮行走,用膀臂抱著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從早期的文獻如《尚書》、《詩經》、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鐘鼎文中,我們知道當儒家思想還未形成、佛教還未傳到中國、道教還未制度化成為宗教,在神的自然啟示下,中國人已有皇天上帝的觀念存在;而廣義的基督教,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已傳來中國。近代雖然經歷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而一九七九年開放以來,傳統價值復興的同時,很多迷信也在復蘇,究竟中國是否需要有意識形態來主導?若然,是哪一種?有人認為是儒家思想,有的認為是佛教,有的仍然認為要全盤西化,也有人認為需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究竟我們的信仰在中國文化信仰的塑造過程裡,佔有甚麼位置?我們需要為此祈禱和貢獻己力。

  

接下福音的棒

  我深深相信,當基督教信仰在中國更普及地被傳揚,更多中國人因接受基督教信仰而成為淨化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動力的話,中國就能突破過往歷史的束縛,向著世界文明進發和接軌。這個突破,並非靠著政治或經濟方案,而是從生命出發。國內學者也有注意到基督教信仰對文化的意義,特別是研究宗教的學者,他們看到一些甚至是基督徒也忽略了的教義,當成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方式時,包含了很豐富的內涵。例如,神學界不太喜歡提到原罪,但原罪的觀念指出了任何人的生命也有局限和瑕疵,因此在政治、社會制度,我們需要權力分配、互相監守的作用。

  我們相信,神興起中國是有著更大、更永恆的旨意,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四節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正如華福會的會歌最後四句:「最後一棒,迎頭趕上,主來在望,凱歌高唱。」神興起中國,是要讓福音藉著國力的興盛、資源的豐富種種方便—由此而傳遍世界。何西阿書三章四至五節說:「以色列人也必多日獨居,無君王,無首領,無祭祀,無柱像,無以弗得,無家中的神像。後來以色列人必歸回,尋求他們的神耶和華和他們的王大衛。在末後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歸向耶和華,領受他的恩惠。」神要讓中國人回轉,接下福音跑道的最後一棒,然後帶回耶路撒冷,整個傳福音的過程就在中國人的手裡完成。香港是全世界基督教活動最密集、頻繁的地方,神要使用香港教會的禱告和資源,成為神在中國歷史上的奇妙旨意。

  我年輕時已立定心意,若然神呼召我,願意一生做華人工作。一九七一年我蒙召進入神學院,當時是進行乒乓外交、中共加入聯合國的時期。一九七六年神學畢業,那年也是中國歷史中變動非常巨大的時刻。毛澤東去世那天,是我按立牧職的日子。一九八九年我進修博士學位,一九九七年前我返回香港服事,都是中國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年份。過往三十多年服事神,我遇見無數對同胞有負擔的基督徒,作為華人基督徒,我們內心應有更深的盼望,正如一首歌說:「願我同胞,全歸耶穌。」我們何時能看到基督教信仰淨化中國?我們是否應更大膽地向神祈求,未來會出現像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的君士坦丁的領導人?我相信我們的信心有多大,神在中國便會成就多大的事情。

  

為著國家禱告

  你會將中國十數億人口擺放在你心懷裡紀念、禱告嗎?亞伯拉罕、摩西、耶穌以至保羅都曾為同胞禱告,我們也要為同胞禱告。全世界所有的宣教會議,一定會有研討會提及中國,在禱告中記念中國。神擺放我們在這地,難道不是要藉著我們成就奇妙的事情嗎?難道我們不會將這負擔放在生命裡,由心開始改變,使見證能影響婚姻、家庭、職場、教會、城市,以至國家?

  祈禱:主阿,願你的名字被尊崇,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你讓我們成為中國人,並不是偶然的事;你給我們福音的豐富領受,目的是要我們將福音的好處與同胞分享。神阿,你今日在國力、經濟各方面祝福中國,我們為此獻上感謝。主阿,你教導我們要為執政掌權者禱告,我們將中國的領導人交在你手,求主賜福他們,予他們宅心仁厚、有明智的抉擇,使任何的政策都是為著國家、民族的好處。我們更求你讓中國的富人能顧及偏僻地方的需要,求你叫他們曉得與患難中的同胞分享資源。我們更求你讓中國人在物質方面興盛時,能看到信仰、道德、精神、文明價值的重要性,更求你讓福音工作在國內教會和海外華人教會的配合下,有更大開展,以致更多同胞能聽聞福音,歸信耶穌基督,以致我們能將榮耀歸給你。求神垂聽我們的禱告,我們知道信心有多大,禱告代求的力量便有多大,你的手就會被推動,甚至在我們眼見的時代成就你奇妙的工作。我們謙卑在你面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字祈求,阿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