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傳媒失落的使命


2286 期(2008 年 6 月 15 日)
◎ 教會之聲 ◎ 蔡志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四川八級地震不單震動了全國,更震動了香港,香港人很久也沒有如此醒覺到自己是中國人,大部分香港人的「中國心」被如此強烈地牽動,對上一次已是十九年前的六四事件!兩次事件之所以能引起強烈的集體情緒反應,傳媒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中介角色。

  今次四川地震,香港傳媒反應十分迅速,記者第一時間便收拾行裝,遠赴仍然危機四伏的災場,他們沒有停留在災情較輕,補給較易的成都,而是深入陸路交通中斷、餘震不息、缺水缺糧、沒瓦遮頭、以及有爆發疫症危機的汶川和北川等地,讓大家「親眼」看到最嚴重的災情,災民家破人亡之苦深深打動了每個觀眾和讀者的心。但更能打動人心的,是鏡頭前一幅一幅忘我的救人場面;一個一個以無比堅毅活下去的故事;一段一段至死不渝的親情;一點一點的人性光輝。像六四事件一樣,大家以淚水和著心中的激情,既不忍看,又忍不住要看,我們的心與四川災民的心透過傳媒連了在一起。

  筆者在八九年六月一日開始做了十年記者,剛好趕上六四事件的尾班車,在那個年代記者是備受尊崇的工作,因為不少記者努力突破新聞封鎖,甚至在天安門廣場留守至最後一刻。當時筆者任職的香港電台,收到不少聽眾送來的傳真和心意卡,甚至鮮花,向新聞工作者致敬。可惜,好景不常,隨著其後有新的雜誌和報章出現,香港傳媒進入慘烈的戰國時代,大家為了爭銷路、「搏出位」,開始無所不用其極,包括渲染色情暴力的副刊和突發新聞;嚴重侵犯私隱的纏擾式採訪手法;和以觀點立場代替客觀事實的報道手法等等。令記者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傳媒的公信力不斷下滑,令人痛心!

  本來傳媒行內也有不少的基督徒,理應讓傳媒行業不至如此劣質化,不幸地,他們往往亦受制於不健康的傳媒生態,亦沒有得到教會和弟兄姊妹足夠的支援。要培養健康的傳媒生態,除了行內人的努力之外,亦需要作為受眾的弟兄姊妹和有心人裡應外合,共同創造一個較健康的社會氣氛和傳媒文化。選擇有誠意的報刊和傳媒節目;讚揚優質的傳媒報道;投訴和督責不良的傳媒,是每一個受眾應有之義。

  媒介本來的使命就是要盡快將一些與受眾息息相關,或是對社會影響深遠的事情,抽絲剝繭,去蕪存菁地向受眾報道,提供不同角度的資料和觀點,協助受眾作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傳媒不應該一味刺激受眾的「八卦」心態;並以老闆個人的喜好凌駕客觀的事實。今次四川地震,香港傳媒找回了自己應有的角色,贏得了市民熱烈的掌聲,誠願這掌聲能化成鼓勵和督責,讓香港的傳媒重尋其失落了的使命!

  

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