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不安全


3077 期(2023 年 8 月 13 日)
◎ 生活迴響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相對的不守規則(某種理性規則)和遊走不同弱勢羣體培養了我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又幫助我更坦誠面對信仰,不拘留於壓抑生命的教義。一九九九年十月廿一日,內子離世將我拋入一個理性懸掛的生活。第一,人從不是孤島,人是倚賴地存在。她的離世,我陷入存在的解體。存在的解體,因為這是無法彌補的中斷關係。這情感傷痛讓我明白主耶穌向我們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這是一句充滿情感和愛的話,並非一則教義。釋經並不幫我明白這話,只有情感才可以。哲學家馬賽爾( Gabriel Marcel )說,「愛一個人,就等於對他說:你永遠不會死!」這正是耶穌對我們的愛,使祂必使我們復活。我們可以說,「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在天家就會再見。」

  與第一點相關,我承擔了自己的責任。離世的內子為我代勞多年(照顧我們),她的離世迫使我面對和承擔自己的煩憂,包括當時只有七歲和四歲的女兒。不會有太多人期待煩憂,但人卻不自主被拋進煩憂。在煩憂,人被迫從「應手之物」(ready to hand,即甚麼都準備好)進入「手前之物」(present at hand,即擺在前面,需要人自行整理),思考當下可以和應該如何之餘,也要面對焦慮的情感。例如,我可以讓女兒健康成長嗎?若我也離去時,我可以交託誰去照顧女兒?「手前之物」不純是一個理性課題,而是我不再可以將自己假手於人。我要有勇氣和責任面對「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帶來的震盪。

  第三,因自我解體和承擔自己的煩憂,我進入一個意義突破(sense-breaking)過程。意義突破,因為昔日意義(sense-making)不再可以承托我今日的遭遇。若我仍停留在昔日意義,我可能需要壓抑我的情感或否定我的情感。若我忠於自己情感,我需要有勇氣突破昔日意義,重構新的意義。例如,禱告於我是上主給我們的禮物,滿足我們的心理需要。所以,若只從上主應允來理解禱告,我們誤解禱告了。上主應允只是賞賜(bonus),所以,若上主沒有應允,我仍會禱告。任何意義突破都會帶來對習慣了某種理性或理性後面的權力產生一定衝擊。當經驗過某種存在的解體,我已不介意別人批評了。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