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宗教化


3077 期(2023 年 8 月 1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曾有人說,信仰是很個人的事,重要的是心裏有信,形式化的宗教,甚麼教會生活,其實都可有可無,有稱此為「去宗教化」,近年也算是流行。

  美籍猶太教拉比Harold Kushner對此現象有他獨到的見解,他引述一位基督新教的牧師 Rev Lillian Daniel 的一本著作“When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Is Not Enough”《取靈性捨宗教並不足夠》,指出傳統意義的宗教,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人訴諸過分簡單的理由排拒傳統宗教,寧願在春花秋月裏發現上帝,這是沒有問題的,前提是外面陽光普照;而這樣做的話,你並沒有框架可以應對颶風;或是生意陷入困境;或是確診嚴重疾病等問題。像那種時候,你需要轉向傳統,因為傳統身經百戰,看透世界的幻象。在那種情況下,你需要羣體—一羣已經學會無論陰晴仍能尋見上帝的人,你需要在受難者的勇氣、鄰舍的幫忙裏找到祂。你需要有信仰的人來擁抱你,擦乾你的眼淚,而不是可憐你,替你質問上帝。」

  很多人(包括自稱基督徒的人) 質疑甚至指責傳統教會,認為「心靈的認信」比一切傳統和建制更好。但這位拉比指出一個寶貴的事實:「傳統已經身經百戰」,而相比之下,個人內心的感應,只是風花雪月,拉比又舉例這樣說:

  「單講感受或信念的宗教,與活出信仰的宗教之別,就像年輕女孩迷戀歌星,與曾經共患難、懂得互相扶持撫慰的夫婦之間的分別。前者只是歡快的幻想,後者才能定義生命。」

  傳統宗教、建制教會,包括一切的禮儀和禱文、古老詩歌、聖像和宗教藝術等等,當然並不是不可改變,但它為個人弱小心靈提供的慰藉保障,叫人在它的框架下尋得平安,的確又是無可替代。

  不久前曾面見一位年輕的基督徒,他母親剛離世,十分悲傷,他請求我為他的母親安排喪禮,我問他想在喪禮上誦唱甚麼詩歌,我以為他那麼年輕,大概不懂得或不會選擇「古老」的聖詩,但料不到他隨口就說,我們喜歡《奇異恩典》和《耶穌領我歌》。

  我好奇追問,從那裏認識這兩首詩歌,他說唸小學時唱過。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