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34 期(2022 年 10 月 16 日)
◎ 畫出深情 ◎ 黃葉仲萍
許多成長故事都有不公平待遇的情節,受傷的主人翁,大都會適應困難,習慣了以不同的應對方法去處理不公平的事及氣憤的感覺,否則他們都很難生活下去。
其中一個很普遍的應對方法便是小心地護着自己的心,留意着周圍的環境,討好別人,但卻委屈自己。但也有人選擇以不理會及忽略感受。中國社會要求孝順,孩子在孝順的框架下只得按着去做,滿足要求,但是感情欠奉。當然還有以種種方法去麻醉自己,令自己不去再想,也沒有感受。盲目地奉行一些上一代的傳統和習慣,也不去過問這些做法是否合宜?這樣會否令到許多家規僵硬、不合理?所謂孝順,就像齊天大聖的金光圈一樣,在緊箍咒底下,只有乖乖地屈服。有些更極端的例子,父母以「孝順」脅令孩子滿足他們的需要,孩子在脅持底下生活,感情扭曲,關係複雜,甚至家庭變成了勾心鬭角的戰場。
習慣在戰場上生活的孩子,他們會變得有防衛性,也學會了要脅的技倆,這些行為由一代傳到下一代,惡夢也自然重複地出現!所以有問題的行為一代傳一代,以至許多人說是由遺傳而來,實際上,生活的環境構成行為,而慣性的行為又構成期望和預期的反應。家庭的土壤正培養了這自然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