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查耶穌的腳蹤


2448 期(2011 年 7 月 24 日)
◎ 正好讀書天 ◎ 王乾任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書名: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

作者:葛德.泰森

譯者:陳惠雅

出版社:南與北文化

  

  今天活著的人,應該沒有人親眼看過耶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聖經或他人的口中看或聽到耶穌的好消息,然後決定是否信祂。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我們決志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的救主之前,我們其實都像一個「私家偵探」,透過多方的閱讀或者探聽,深入瞭解耶穌基督的教導和生平,然後再從自己所蒐集到的資料來作出判斷。

  葛德.泰森無寧認為,以如此方式認識耶穌的我們,其實都不過是看到耶穌的影子,透過耶穌的影子,以及其他已經先成為耶穌的門徒的基督徒的言行舉止來認識祂本人。

  這給了葛德.泰森以歷史偵探小說的筆法寫作《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一書的啟發,或許身為神學教授也是牧師的他,可以透過「虛構歷史小說」的方式,安排一個和耶穌生活在同樣時代的「猶太人」(就是書中的橄欖油商人安德烈),因緣際會聽說耶穌這個人的存在,又因緣際會被迫去蒐集整理耶穌的言行舉止,結果從耶穌的教導中他看見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挑戰了他身為猶太人既有的觀念,看見了一個新的未來的可能性。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要以虛構小說的方式來介紹耶穌的生平與事蹟?《聖經》不早已經白紙黑字寫下了耶穌的言行與生平了嗎?

  《聖經》的確紀錄了耶穌的生平與言行,但卻是早在兩千年前就完成的文本,而且還是由當時的人以當時的文字、概念、思想邏輯所完成的文本,除非透過一連串的系統教導,或者上帝天啟,否則很難拿起《聖經》來讀就都能讀懂,最常發生的是我們自以為讀懂了《聖經》,其實是誤讀與誤解了《聖經》本來的意思。

  當然,誤讀並非不可以,但想要打破框架之前得先了解框架的構成,想要對《聖經》有創造性的誤讀之前也應該對《聖經》有合乎正統的閱讀才行。

  因為文本的久遠與文化隔閡,導致《聖經》的閱讀必須借助大量的專家所完成的解經書的輔助才有可能,但那對一般平信徒來說卻是沈重的負擔,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先從希臘文學起,再深入去了解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與猶太文化,然後再來讀《聖經》。因此,葛德.泰森認為,擁有神學專業的他,何不利用自己的專業譜寫一本符合神學信仰價值,又能深入淺出的介紹耶穌基督所身處的歷史環境與生平行誼,讓更多平信徒能夠透過故事來認識耶穌,也認識耶穌當時所處的環境。

  其實,福音書要作的工作和此很類似(只是福音書比較接近帶著文學修辭的紀錄片,而非虛構小說),但福音書已經太久遠,當代人沒有一定程度的輔助無法輕易讀懂(我們經常以為自己讀懂了,但其實真的是誤會)。

  此外,葛德.泰森還想到,耶穌的教導雖然都很有道理,但對於歷世歷代的基督徒來說,因著時代環境的不同,所面臨的難題也各有差異,透過一個虛構故事來重新編排整理耶穌的教導,可以將故事的重點放在和當代世界特別有關係的一些主題來處理,讓讀者可以見古知今,所以葛德.泰森其實很細心的安排了小說中每一章所要出場的主題,希望讀者能夠在閱讀小說以瞭解耶穌生平之餘,也能反思書中所提出的主題對於生活在當代世界的我們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葛德.泰森這本小說不但介紹了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邊陲一省中的猶太人和耶穌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耶穌對當時社會所引發的挑戰和衝擊,也讓這一些思想衝擊同時對我們發出挑戰,迫使我們去思考這些主題在當代社會中的狀況,迫使我們從耶穌的教導中找出得以面對當代世界之問題的作法。

  而令人驚訝的是,耶穌的教導如此完備,能夠回應兩千年後的人類。舉例來說,小說中出現一大段介紹耶穌駁斥法利賽人僵守安息日的錯誤,除了讓我們了解當時的猶太教派的信仰狀況,也同時批判了當代基督信仰中的法利賽成分。

  再舉一個例子,作者透過讓安德烈與稅吏利未的接班人(寇斯塔巴)聊天的過程,將耶穌如何令稅吏利未悔改信主的過程精采的交代了,也同時解釋了羅馬帝國的稅收制度,以及稅吏之所以被當作猶太人的叛徒,被視為罪人的原因。這實在非常高明且符合邏輯的故事背景設定。

  試想,稅吏跑了,總要有人來接手收稅的工作吧?而接班人也一定會聽說過一些前任稅吏的情況,因此轉述給其他人聽,是完全合理的設定,而透過講人八卦這樣的設定,談論稅吏制度以及耶穌和利未的相遇以及對利未的影響,則有了那麼幾分生氣,讀著就覺得人物們都生動活潑了起來。除了小說,還真找不到還有哪種文體能夠將原本枯燥無聊的歷史背景介紹,轉化生動精采的小說情節(方便讀者吸收)。

  此外,作者也沒有一面倒的替猶太人或耶穌講話,沒有一面倒的批判羅馬帝國,他透過小說讓本丟比拉多等人親自登場,從他們自己的立場來替他們的行為作說明。是的,他們所說的不一定正確,但讓他們自己說話再公正的評價之,會比先決定好立場再來決定書寫態度來得客觀公正許多,也更能讓這個世代的非基督徒信服。

  類似的精采洞見在小說中俯拾即是,就不多舉例,有興趣的弟兄姊妹應該自己找書來讀(保證欲罷不能)。

  不過,我認為葛德.泰森的小說除了文本本身精采,每一章末了和學者討論故事發展的意見交流,更是精采絕倫。葛德.泰森在這些文本討論的書信往返中去交代了他的小說創作論,歷史虛構小說的寫作原則,他如何以及為何要如此鋪陳故事的進展......,可以說是作者直接對其創作進行文本的後設解讀,也在第一時間回答掉了許多讀者可能在讀完故事後會想問的問題(例如:為何要以虛構小說的方式來呈現耶穌?虛構不是造假嗎?小說中的時序錯亂與不符合史實為甚麼可以接受?......)

  葛德.泰森的《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是一個文本卻能有多層次解讀的精采作品。對於只想透過故事的方式輕鬆認識耶穌與其所生存的時代環境的朋友,小說提供了足夠的資料,想要瞭解耶穌生平與思想精華的朋友也能從小說中獲益良多,就算是想深入辯論耶穌之所以必須死在十字架上的歷史條件(而非神學原因),作者也透過安德烈之口將當時猶太與羅馬之間的衝突緊張關係,以及耶穌的出現所象徵的意義和造成的衝擊等等,全都可以在這本小說中讀到,是本不可思議的豐富卻又好讀(充滿閱讀樂趣)的歷史偵探小說,讓人能夠輕鬆閱讀卻能夠吸收最嚴謹正確的基督信仰與耶穌教導,無論是不是基督徒,無論初信主還是屬靈老油條(喔,是老前輩),來讀《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絕對都能收穫良多,能讀到過去的自己所沒發現的亮點,令自己重新回頭檢視信仰生命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從而拉近自己與神的關係,體驗到我們都是受到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庇護的蒙恩罪人,更加親近主,更加感恩並且愛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正好讀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