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牧養精神病復康者
 蘇以葆籲以愛改變生命


2448 期(2011 年 7 月 2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精神病在香港甚為普遍,但要百分百痊癒必須配合「身心社靈」四方面,亦要多方配合,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康恩園及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合辦的「為復康人士推行靈性工作—不同界別的協作與經驗分享,」已於七月十三日舉行,會上共同探討牧靈工作。

  曾任院牧的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蘇以葆主教表示,最初關懷精神病人時,與他一同造馬賽克(mosaic),由沒有交流到病人願意傾訴,看到他的生命有很大轉變時就意識到全人關懷中「身心社靈」四方面互為影響,而最重要的是「靈」,他續言最後病人更信了主。

  蘇主教不諱言:「香港經常將靈性工作掛在嘴邊,但卻沒實踐,政府更像一副『不關我事』的心態面對。」他曾於英國修讀神學,期間了解到外國有專業的牧靈工作隊,他認為香港靈性工作的發展較落後,只以義工為主,單單以獎項肯定身分,他說:「香港的牧靈發展不應該停滯不前,應加強本地機構的靈性栽培和牧養,令全人照顧不再是口號,靈性牧養不可缺少。」

  精神病康復者要重新投入社會需要時間,而打開大門的教會不時會有康復者進來參加聚會,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主任牧師郭志丕坦言一間教會康復者人數愈多,壓力相對愈大。他說曾經試過在崇拜中有會友電話響,坐在旁邊的康復者突然用手作成槍狀,指著自己的腦袋對自己大呼:「再響一槍打爆你!」他坦言當不懂得處理時,康復者會成為教會壓力。

  精神病能靠藥物治療約六成,故需要靈性支援才可百分百康復,郭牧師認為牧靈工作可分三點,同時吻合於信仰:一是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他指一個人的人生需要意義和目標方可走下去,「生而無懼,死而無憾」是對病人最主要的生命教育,而基督教中的「永恆生命」正為他們帶來人生盼望,走出困局;二是愛,他指出精神病人經常隱藏自己,缺乏社交網絡而得不到關心,而教會強調團契,信徒學效上帝帶出正面而又無條件的愛。三是讓病者接納自己,他說:「創世記提及人世間還在伊甸園時,亞當夏娃和神之間有著和諧關係,所以即使赤身露體亦不覺羞恥,因為能夠接受自己,很多病人自我表述很差,認為自己無價值。我們要糾正他們觀念,殘不一定廢,痛不一定苦,老不一定衰。」郭牧師最後強調現時開展預防工作最重要。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康恩園於二零零六年成立,二零零八年開始靈性工作,其總經理歐陽素華姑娘及部門經理羅潔瑩姑娘播出事工片段作介紹。康恩園的工作分為四大部分:善生的生命教育、善生的死亡教育、善別的哀傷輔導、及善終的臨終關顧。其中透過繪畫、重遊舊居、到火葬場為去世會員舉行紀念儀式等,讓康恩園的會員重建自我價值及對死亡的看法。

  而與康恩園合作的屯門醫院紓緩治療部資深護師陳珍紅姑娘亦分享靈性關懷工作,她認為支援病人家屬工作最為重要,定期進行家居採訪,她說:「家屬在自己的家中才會安心地說出需要和感受,例如一次透過家訪才知道病人年幼的女兒一直認為是自己的出生令母親患病。」而參與關懷工作的還有學生、教會及企業義工,他們均表示在當中重新認識精神病患者,更得到出人意表的得著。

▲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蘇以葆認為香港牧靈工作需要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