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會一百六十週年會慶
—一巴兩牧 兩門傳教


2223 期(2007 年 4 月 1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香港教會歷史中,常有「三巴會」的稱號。所說的「三巴會」,是指「巴色會」(Basel Missionary Society,即今日崇真會)、「巴冕會」(Barman Missionary Society,即今日禮賢會)、「巴陵會」(Berlin Missionary Society 即其後廣州的信義會)。三巴之定名,因為Basel, Barman, Berlin都是差會總部所在,而三差會都是B字頭故有「三巴會」之稱。可是「三巴會」教士來港都有先後之別。而巴色會的韓山明牧師(Rev. Theodore Hamberg)、黎力基牧師(Rev. Rudolph Lechler);巴冕會的柯士德牧師(Rev. Heinrich Kuster)、葉納清牧師(Rev. Ferdinand Genahr)四位年輕教士,是一八四六年十一月匯合起程東來,於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九日抵達香港。而巴陵會的那文牧師(Rev. Robert Neumann,又稱萬牧師)是於一八五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才抵香港。所以每年三月十九日可說是崇真會、禮賢會開基布教的紀念日。崇真會經於上月十八日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一百六十週年感恩崇拜;而禮賢會亦於上月二十五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舉行一百六十週年感恩崇拜(見上圖)。

  巴色、巴冕兩會首到香港的四位青年教士,可謂香港早期宣教的「四人幫」。他們初臨香江,人地兩疏,完全聽從「福漢會」(Chinese Union,又稱漢會)創辦人郭士立牧師的指使和安排。由於郭士立牧師分配韓山明牧師學習客家語,黎力基牧師學習潮州語,柯士德牧師、葉納清牧師學習廣府語。在此可知郭士立牧師已經編定二巴差會教士,在廣東方言區域作出適當的宣教策略、以致奠定兩差會教士一百六十年宣教的路向。同年十一月經派巴色會教士到潮州汕頭,寶安縣沙頭角向潮州人和客家人去傳教。而巴冕會兩教士則分配葉納清與王元深到虎門去傳道;柯士德與蔡福入江門去傳道。虎門和江門是廣東珠江重要的門戶,郭士立牧師的安排是有極高的智慧,顯然是郭牧師所認識的地方。在當年的環境,他們傳教是採遊行佈道的方式,自一八六零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後,葉納清牧師就長駐歸善荷坳辦學傳教,為接近華人緣故,他就束辮穿唐服去工作(見下圖),與中國人無異。

  (更正:上期下圖左,應為韓山明牧師;下圖右應為黎力基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