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反思


2180 期(2006 年 6 月 4 日)
◎ 專題 ◎ 林德皓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教會辨學的宗旨是為了「使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但要使學生成長卻不能單倚靠內容豐富的課本或先進的教材,主要是倚靠老師的春風化雨。因此,當聽到老師告訴別人,他們的行業是「教書」,我總有點不舒服的感覺;因「教書」只是途徑,用以達成「教學生」的目標。

愛心的重要

  為了明白怎樣的老師最能夠幫助學生,有一個調查(Skovholt and D’Rozario, 2000),隨機抽樣訪問了一百七十一人;調查員要求每人提供兩個形容詞來描寫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分析發現,他們最常用的形容詞,並不是聰明或有教養,也不是吸引人的教學法,更不是英俊或美麗的外貌,而是愛心。另外,一個檢驗學生成績的研究中,韋勒(Wentzel, 1997)博士發現,老師的關懷是學生成功的首要條件,這個報告結論指出:學生察覺到跟老師之間存在一種愛的關係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可以說,老師對學生的愛心,無論對學生全人的成長和學業的進步,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實,也不需要甚麼研究和調查,只要我們自己回想,我們可能都忘記了老師在學校所教導的內容;存留在腦海中的,只是老師崇高的道德和關懷的愛心。

實行的困難和改良的建議

  若幫助學生成長這神聖任務,常常可以順利完成,不斷得到正面的肯定,老師就可以繼續充滿活力地教學;但可惜在幫助生命成長的路途中,失敗是我們的常態,失敗的主因,不是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或欠缺愛心,而是出自學校幫助別人成長這事奉的本質上。>

  要關心學生,我們首先要了解他們。因此,在與學生交談中,我們應盡量撇除自己的偏見,運用同理心(empathy)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明白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才有可能幫助他們成長。但在我們的教學中,要保持這樣的愛心十分困難。因為,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是違反自然定律的。人類的感官—嗅覺、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從小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獲取自己所需而存在。透過感官去了解別人,好比逆流而上,本質上很困難。但基督對我們的愛也是違背人的本性,甘願為得罪祂的人而死,是難以明白的;惟有倚靠這種力量,我們才可以戰勝本性,專注在幫助學生成長上。>

  其實,教育在幫助學生成長的影響力有限,很多時候家庭、朋輩等的影響,可能比教師的影響大。學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其實在學生身上,他們的經驗和願意被改變的決心對成長影響至巨。我們雖然有心幫助學生,但他可能會把以前遇到漠不關心、甚至輕視他的老師而來的反面情緒,投射到我們身上,使我們無法接近他、雖然我們看到學生的缺點,但他們可能覺得無關痛癢,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改變,我們怎樣努力,他們仍然無動於中。生命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面對學生的時間卻很短,幾個月後,他們就會升到其他班級,我們對他的影響力,就變得很有限。這些種種原因,令我們改變學生的嘗試,多以失敗收場。這些失望的經驗,若不及早察覺處理,就像一點一滴積聚在血管的脂肪,阻礙了血液的流通,使我們失去了對學生的愛心。>

  著名的哲學家亞安文說:「如果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彼此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那麼生命又有甚麼意義呢?」老師是少數的行業,可以直接使別人的生命充滿意義。我們應常為此禱告,使上帝的愛充滿他們,使他們能幫助學生成長!

   林德皓(信義宗神學院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