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生命教育


2180 期(2006 年 6 月 4 日)
◎ 專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教育除了是和知識的傳遞外,更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基礎。生命教育就是塑造生命,建立品格及培養道德和生命質素。尤其是由教會開辦的學校,同時肩負靈育培養的重責,傳授聖經真理,孕育具基督生命的新一代。是期「學校教育與生命教育」專題的作者都異口同聲的認同,推行生命教育的關鍵在於「生命影響生命」,春風化雨—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和學校的領導階層;還有家長,都是生命的導師、學生的榜樣。


全人關顧的生命教育
   杜枝生(匯基書院(東九龍)校長)
 在現今這追求名利、金錢和成就及講求實用和效率的世代中,學校教育很多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視為達到上述目標的培訓場所或工具。香港有商家曾批評香港教育追不上時代,不能為商界培訓出說流利英語而能幹的人才。這批評是否合理呢?
 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不同時代、地方和文化中是有差異的。我們翻閱教育哲學書時,亦會留意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不同派別的教育哲學下都會有不同的演繹。例如在現實主義裡,教育目的是傳輸文化,培訓學生有更理性的人生方向,幫助學生認識歷史以致能辨真理及協助學生發展潛能。我不知道香港政府在制定學校教育目的時是採取了那派的哲學,但在《香港學校教育目標》(1993)一書中,政府清晰的闡釋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是發展兒童的潛質、思考能力、社會意識、有知識和技能去過充實的生活,以及對社會作出貢獻;而不是為商界提供奇葩或服務。無可厚非,學業成績和知識的傳遞都是現今香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塑造生命,建立品格及培養道德和生命質素應更為重要,這就是生命教育。從《中學概覽2005/2006》各校表列的辦學理念中,我們可以印證上述的論點。「全人教育,生命的造就及人格的建立.......」、「德育為首,智育為輔.......」、「行健自強,信德熱誠.......」、「幫助年青人.......成為完人.......」和「培養健全的人格.......」等都是一些中學的辦學理念。
 香港約有一半的學校是基督教及天主教教會或團體主辦的,她們皆希望提供包括靈、德、智、體、群、美六方面的全人教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聖經教導我們要全人的關顧,因為上帝的救贖是全人的。當中也有不少強調,學校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所以,基督教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育學生的生命,她們的教育是整全的生命教育。
 要進行生命教育,我們必需要有一群建造生命的工程師。聖經強調人的價值是源於創造者,所以認識神是人價值的基礎,而生命的素質及人格和道德是建基於人的價值。故此,生命的工程師必需能引導學生與神接軌,認識並接受神的拯救,這是全人教育的核心,這也是塑造生命的動力。換言之,生命教育必需倚賴一群委身的基督徒教師,以自己的言行和生命的見證去影響學生的生命,引領學生進入神的主權和愛中,這樣學生的生命才有改變,並得以被塑造。這也是我學校的信念和我的堅持,多年來,我們竭力凝聚一群有使命的基督徒老師,不斷努力學習推行生命教育。我曾見到不少學生因為老師的見證和影響而生命得著改變。
 生命教育不能只靠前線的老師。有了工程師後,學校的領導者在政策上必須配合,去營造一個以生命教育為中心的學校氣氛和文化。若果學校只將生命教育掛在口邊,但只重「催谷」成績,凡事以校譽掛帥,大部份資源只放在智育培訓上,而忽略靈育及其他方面,我相信學生和家長不會體會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我並不是說學業不重要,但我們最重視的是學生的生命,我認為當學生認識了創造生命的神後,神在他們的生命裡運行,他們的生命會改變,也會認真的面對學業和其他一切的事物,這樣的生命才會豐盛及有意義。耶穌教導我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太六33)
學校教育何去何從?
  丘日謙(真道書院校長)
 人的一生總是不斷的在接受教育。有一次,筆者從冰箱中拿出久已違忘了的冰棒,仔細一看,已過了指定的食用期半年,冰棒的顏色好像也變了,只好忍痛棄掉。這件事提醒了自己要定期檢查冰箱內的食物,不要貯存太久,否則只會造成浪費。教育的果效往往不單在知識層面上可以體現,也可以在技能和態度上加以體現。例如:以前不懂開車的,現在領了駕駛執照在公路上風馳電掣,這是接受了駕駛訓練後多學了一種技能;又如,趕地鐵時總是希望一跑下自動電梯就剛好有列車到達,一進車廂就關門,那多好呀!可惜往往事與願違,走到月台偏碰上車廂關門,只好望車興嘆!久而久之,自然省悟到乘搭扶手電梯的時間往往並不能與列車到站時間配合—這是態度轉變了。基本上人的一生不斷在接受教育和再教育。設立學校的目的是利用集腋成裘的方法,把適齡入學的兒童集中在一起,也把有志負擔教學使命的老師羅致起來,找一個適合的地方,用有效率的方法,讓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當然教育的結果也離不開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的轉變。這種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就是現今香港每個兒童必有的經歷—上學(Schooling),國外適齡兒童可以因為宗教不同等原因拒絕接受上學的模式而改為家教模式—(Home-schooling)。除上學模式外,本港並沒有其他模式,因為有入學令(Attendance Order)的限制,香港人別無選擇,適齡兒童不上學基本上就是違法。故此在香港有些外籍人士在家裡成立了學校,只有幾個學生,把鄰居的孩子都招收進來,這種容許超小規模學校生存的做法也就解決了香港「入學令」與家教模式的衝突。這說明了很多兒童不選擇通過學校教育途徑一樣可以接受教育;同時也說明在學校以外還有很多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在家裡。除了寄宿生外,兒童在家裡的時間平均要比在學校長,家庭應該是學校以外最重要的教育基地。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加重要。若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根基,學校又能互相配合,那教育的果效就必定相得益彰。當然一所學校只能有一套價值觀,而且必須是兼收並蓄的。一套指引行為價值方向,能世代兼容的價值觀,當然是屬於宜粗不宜細之類。每個家庭都有她的文化承傳。學校應學會了解及尊重個別家庭的一些想法。學校教育的目的與個別學生家庭教育的價值觀,如何達致兼容包備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人生會經歷很多階段,不斷的在接受教育及再教育。在學的歲月從幼兒園到大學最多只不過是十多年,成年以後出來幹活的日子比在學的時間長得多。若然討論教育只集中在學校教育的十來年,那恐怕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局限了教育對人長期的影響,這看法比較偏狹。
 學校教育從人的一生來說應該是個基礎。一般家長認為就讀中學最重要是拿一張大學入場券,只要子女最終能進入大學,至於就學過程與經歷就毫不重要。正因如此,很多學校最關心的還是及格率、升學率的問題。學校成就的指標也是以「學術」為主,至於德育、全人發展等都淪為陪襯項目。香港周邊的一些城市與鄰近某些國家,都設有「皇榜」,公開地把所有學校依照成績排列出來。學校為了生存也就不能不向成績低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衡量學生的心理素質,在道德行為上是否有崇高的品格,談何容易。但要量度成績,考他一考就真正能榮辱互見。辦學有這麼清楚的前設,又怎能不談非常「實在」的教學指標。應試教育就變成學校教育的代號。國內很多教育同行都希望擺脫考試的指揮棒,重新為教育定位,推行真正的素質教育。但怎樣去面對「分數線」的挑戰,怎樣面對高考升學率的衝擊,還是有點無可奈何。
 筆者相信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為本,並非以學校為本。意即任何教育措施的釐訂,都應該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而不是求辦學者的方便。「生本教育」同時是要平衡學生、家長與教師三方面的利益。三者的利益若得到最合理的照顧,學校就必然得益。
 筆者相信教育的核心,就是品格的塑造與心念的轉化。最有效的教育,是以生命燃點生命。因此,辦學需要匯聚海內外優秀的人才,同心興辦教育。學校應積極建立以學習為中心的文化,互相砥礪,達致自我完善的境界。通過靈、德、智、美、體、群的教育,均衡發展個人的潛質,透過不斷探索、思考、自學、自我解難、迎接轉變,從而達致一個真正豐盛的人生。
本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
  陳加恩(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校長)
  每天翻閱報章,不難找到一些與教育有關的新聞,有些報章更設有教育版或家長版,這反映了香港人對教育的重視。
 近年因香港經濟轉型及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教育改革應運而生,教育界出現了很多矛盾,甚至發展了一些負面的情緒和態度。特區政府在回歸後投放在教育上的資源實在很多(每年約五百五十億,政府每用一百元便有廿五元落在教育工作上),當然投資大期望也相應大,政府和家長都問:「本港學校教育最終要培育出怎樣的學生?」
 教育改革提出了對新一代學生的期望: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和敢於創新。同時教統局盼望學校特別關注學生在德育發展、資訊科技、解難能力和閱讀習慣四方向的發展。在課程方面強調發展學生在學習上的九項共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習能力、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並訓練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不同知識的方法)。為達成上述目標,教統局放寬辦學團體的辦學模式,引進了直接資助學校(DSS)和優質私校計畫,使本港的學校教育更多元化。為確保教育改革可以在各校落實,局方便推動反思文化及校外評估(ESR)計畫;今年九月便引導全港中一學生踏進「三三四」新課程。
 政府在推動教育改革上的決心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在改革過程中,不免引起很多利益衝突及優勢重新整合,使教育改革變得十分政治化。雖然近年本港學生在多項國際比賽∕測試中屢奪佳績,但仍然有很多家長和僱主對我們學生的表現未感滿意。
 筆者想問:當社會忙著討論教育改革之際,教會、教會學校和信徒(家長、學生和教師)在這個教育改革中扮演著甚麼角色?我們有否發揮「光」和「鹽」的功效?一般教會學校也有提供正規或隱性的生命教育,希望基督的生命透過教師的經歷和演繹灌注學生的心靈,孕育出有基督生命的新一代薪火相傳。問題是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有沒有認真思考:基督教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是甚麼?(與其他生命教育有何分別?)基督教生命教育的課程包括了甚麼?如何落實推行?校政和各項制度是否根據我們的核心價值而制定?
 學校的核心價值要建基於聖經真理,所以學校的所有成員(包括校監、校董、校長、教師、職員、工友、學生和家長)應好好學習神的話語,未信主的家長和學生也可明白基督徒的價值觀,他們可以欣賞和監察我們的一言一行,可以將榮耀歸給神。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是因明白神的話語和見到基督徒的好見證,在聖靈的感動下接受救恩。
  在人文主義和無神論思想高漲的時代,我們必須檢視自己所學習的,更要小心我們所教的。基督徒教師必須有基督生命的立場,也要明確告訴學生聖經的真理立場。在教學上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欣賞天父創造奇功(包括時間、空間、能量)
  • 欣賞天父賜給人類的種種才能(包括文字、音樂)
  • 明白耶穌會怎樣做(What Would Jesus Do? (WWJD))
  • 經歷聖靈的提醒和安慰(包括學生違規後悔過)
  • 學會凡事感謝神
     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學校的各項制度是否也包括了WWJD的概念?學校的獎懲制度是否建基於聖經真理?在我服務的學校中並沒有「功過相抵」的安排,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學生:我們的過犯不能靠自己的功德來抵償,我們要求主的赦免和「受害人」的原諒。我們的初中學生必須參加十三支制服隊伍其中一隊,當他們在隊中表現優秀,便會得到欣賞,這些忠心又良善的學生可以服侍和管理一個小組(同時肩上會加上一個小小的標記)學生便是這樣成長和學會承擔(太廿五14-30)。
     求主賜我們饑渴慕義的心,好好學習神的話語,認真實踐,以至家長和僱主在學生身上見到主耶穌的生命,將榮耀歸給天上的父。
      生命教育的反思    林德皓(信義宗神學院院長)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教會辨學的宗旨是為了「使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但要使學生成長卻不能單倚靠內容豐富的課本或先進的教材,主要是倚靠老師的春風化雨。因此,當聽到老師告訴別人,他們的行業是「教書」,我總有點不舒服的感覺;因「教書」只是途徑,用以達成「教學生」的目標。

    愛心的重要
     為了明白怎樣的老師最能夠幫助學生,有一個調查(Skovholt and D’Rozario, 2000),隨機抽樣訪問了一百七十一人;調查員要求每人提供兩個形容詞來描寫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分析發現,他們最常用的形容詞,並不是聰明或有教養,也不是吸引人的教學法,更不是英俊或美麗的外貌,而是愛心。另外,一個檢驗學生成績的研究中,韋勒(Wentzel, 1997)博士發現,老師的關懷是學生成功的首要條件,這個報告結論指出:學生察覺到跟老師之間存在一種愛的關係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可以說,老師對學生的愛心,無論對學生全人的成長和學業的進步,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實,也不需要甚麼研究和調查,只要我們自己回想,我們可能都忘記了老師在學校所教導的內容;存留在腦海中的,只是老師崇高的道德和關懷的愛心。

    實行的困難和改良的建議
     若幫助學生成長這神聖任務,常常可以順利完成,不斷得到正面的肯定,老師就可以繼續充滿活力地教學;但可惜在幫助生命成長的路途中,失敗是我們的常態,失敗的主因,不是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或欠缺愛心,而是出自學校幫助別人成長這事奉的本質上。
     要關心學生,我們首先要了解他們。因此,在與學生交談中,我們應盡量撇除自己的偏見,運用同理心(empathy)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明白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才有可能幫助他們成長。但在我們的教學中,要保持這樣的愛心十分困難。因為,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是違反自然定律的。人類的感官—嗅覺、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從小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獲取自己所需而存在。透過感官去了解別人,好比逆流而上,本質上很困難。但基督對我們的愛也是違背人的本性,甘願為得罪祂的人而死,是難以明白的;惟有倚靠這種力量,我們才可以戰勝本性,專注在幫助學生成長上。
     其實,教育在幫助學生成長的影響力有限,很多時候家庭、朋輩等的影響,可能比教師的影響大。學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其實在學生身上,他們的經驗和願意被改變的決心對成長影響至巨。我們雖然有心幫助學生,但他可能會把以前遇到漠不關心、甚至輕視他的老師而來的反面情緒,投射到我們身上,使我們無法接近他、雖然我們看到學生的缺點,但他們可能覺得無關痛癢,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改變,我們怎樣努力,他們仍然無動於中。生命成長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面對學生的時間卻很短,幾個月後,他們就會升到其他班級,我們對他的影響力,就變得很有限。這些種種原因,令我們改變學生的嘗試,多以失敗收場。這些失望的經驗,若不及早察覺處理,就像一點一滴積聚在血管的脂肪,阻礙了血液的流通,使我們失去了對學生的愛心。
     著名的哲學家亞安文說:「如果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彼此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那麼生命又有甚麼意義呢?」老師是少數的行業,可以直接使別人的生命充滿意義。我們應常為此禱告,使上帝的愛充滿他們,使他們能幫助學生成長!
    生命讚歌師生同詠   梁錦波(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校長)

    背景
     這是一個知識膨脹、講求速效、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時代,努力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固然重要;但自我不斷擴張,卻對造物主置若罔聞,豈是圓滿的人生呢?而重品德、願承擔、具備大我精神、民胞物與的氣概,豈不是更形可貴嗎?於是我校於二零零二年開展五年一貫生命教育的藍圖,期望學生經過薰陶,成為認識真理,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及有願景的人。

    推行的內容
     培敦同事都持守「學生都可教,人人皆成才」這個信念,我們體認生命是多元及多變的,需要多角度、多面向地發掘學生生命的光明面。以這個理念為基礎,我們從知、情、意、行四方面推行生命教育。知是透過五年有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建構學生的知識能力,讓學生自覺做人的尊嚴與價值。情意感動是由全校或分級活動來達成。這環節以五年為一個循環,每年推行一個主題,分別是分享生命、欣賞生命、發揮生命、持守生命及反思生命,各主題皆獨立,前後不必相連。透過每年因應主題悉心安排的活動,培養學生各種高尚的情操。情意是一種執著和堅持到底的精神,是由行—體驗和實踐而達成。為了讓同學深化和內化本年度「持守生命」的主題,學校全面發展全人教育記錄表,並訂定五年品德教育行動指引,以及推行班際〈每月一德〉操練比賽,盼望學生完成不同範疇的行動實踐。

    本年度(05–06)活動行事曆
     

    推行時段
    活動
    2005–2006年度全年

    廢物分類回收
    突破自己獎勵計劃
    義工隊服務

    2005年8月 編定全年〈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大綱
    2005年8月 中一〈生命教育學習營〉
    2005年8月 中六迎新營
    2005年9月及12月 關懷長者服務-清潔長者家居
    2005年10月 國慶節活動暨持守生命啟動禮
    2005年10月 開始清晨視像廣播—共享心靈的清泉
    2005年10月 中四成長營
    2005年11月 學生優良品德選舉週
    2005年11月 福音雙週
    2005年12月 生命教育戶外學習日、節期活動「一根草、一份愛」
    2006年2月至5月 〈義人之旅〉班際每月一德操練比賽
    2006年3月 生命教育日—持守生命之貞潔運動
    2006年3月 復活節—新生命、展美夢
    2006年5月 生命教育總結週會

     2006年6月 計劃成效評估 本校推行生命教育已三年多,累積的經驗得到教育界的認同,多次應邀到友校分享,並且協助教統局製作「教學新思維」電視節目,亦將「共享心靈的清泉」的生命故事結集出版。但最令人歡欣鼓舞是學生質素的改變,從訓導處每年的記錄顯示,學生的違規行為均有顯著的改善。在生命進程的問卷中,學生在反面觀念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都持反對意見。反之,在一些正面觀念上,如「我很愛自己的生命」、「我感受到服務別人是一件喜悅的事」都表示贊同,證明同學大多認同正面的價值觀和生活的態度。許多學生樂意分享他們對生命的體會和頓悟,以下是兩位同學心聲的節錄:
     「學校推行生命教育不知不覺已三年多了,幫助我對生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亦使我發現身邊很多東西都是寶貴而需要珍惜的:我學會珍惜食物和讀書的機會。從前的我,天真的以為人人都可以擁有這二者,不知道有不少人每天都活在飢餓中,更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我願意珍惜自己擁有的,更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希望盡一點兒綿力去照顧、協助他人。生命教育的功課,使我畢生受用。」(中五丙 何健源)
     「在我接受了生命教育後,我的生命有了很大的轉變,我明白人生並非只是玩樂,讀書也很重要;我要更積極地對待人生,不能像以往般浪擲青春。」(中五乙 譚仲倫)

    結語
     生命教育的推行不但凝聚多位同事的教育心,旗幟鮮明的重視生命的尊嚴及價值,讓學生自覺是一個可教、有用的人,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此外,也是從眾多「救救我們這一代孩子」的呼聲中找到一道出路,就是以心育心,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柔軟的心,能發出一生的果效。
     生命教育成功的關鍵不在高言大志,乃是「生命影響生命」,只要教師們願意活出生命的神采,渴望和學生分享這生命,必能培育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具內涵、有韌力、能服務奉獻的下一代。


  •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