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牧師傳教事業在香港的延展(一)


2180 期(2006 年 6 月 4 日)
◎ 神學探索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引言

  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士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於一八○七年一月廿八日自英國格累甫森港(Gravesend) 乘「匯款號」(Remittance)啟航,首途紐約,歷經一百零九天航程,於四月十二日抵達。至五月十二日在紐約乘「三叉號」(Trident)出發,南下大西洋,繞道好望角,北駛印度洋,沿馬來半島,經六甲海峽,東轉南中國海,於九月四日抵達澳門;三天後到達廣州,前後共一百一十六天之久。是故今年亦為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年的紀念,而明年則屬二百週年紀念的日子。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向重視「木本水源」、「慎終追遠」的思想,鼓勵「感恩戴德」、 「感恩圖報」的實踐,進而發揮「推恩」的普及。誠如孟子有說:「故推恩,是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人之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所以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下,文化是具有一種「恩義」的特質。事實上,在基督教的信仰教導上,「感恩」和「推恩」同被專注。在聖經所載:「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上帝」(來十二28);「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我要在祂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一一六17-19)。反映出基督教的「感恩」於上帝;以致「推恩」於人的精神。而基督教所論的「感恩」和「推恩」,是始於神論關係,繼而推展於人倫關係。

  在基督教發展歷史進程,教會和信徒從事宣教運動,是屬耶穌福音使命的傳承。此因教會信徒得恩於福音的救贖,至有耶穌使命的領受,由是將福音推恩於普天下,使人成為上帝的兒女。基於「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是關乎人類生命的事業,不斷在歷史上延展和擴大。如耶穌所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太廿八20;約十四12)。在此可以肯定馬禮遜牧師負命東來,既是出於上帝的呼召,他在「感恩」和「推恩」的迴響下,在華從事的宣教事業,本是源於基督耶穌福音的使命的傳承,而生命事業,亦必薪火相傳的影響於中華大地。而香港基督教會的建立和發展至現今的光景,無疑是馬禮遜牧師生命事業發展所致。

二、馬禮遜牧師譯經事業在香港的延展

  1.馬禮遜牧師譯經事業的使命和成就;馬禮遜牧師獻身海外宣教工作,由倫敦傳道會於一八零四年五月派往高思博傳教學院(The Missionary Academy at Gosport)接受傳教特殊訓練。馬禮遜牧師在受訓期間,本有志於非洲傳教,但赴非傳道的柏克(Mungo Park)的團體,因中途遇險。以致馬禮遜牧師隨後遣派。適逢英國聖經公會(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於一八零四年創辦,並有意請倫敦傳道會派出教士常駐中國進行聖經翻譯,其後馬禮遜應召到中國從事譯經工作。翌年八月轉赴倫敦學習醫學和天文,並隨在英華人容三德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謄抄《四史攸編耶穌基利斯督福音之會編》,作為日後到中國譯經的準備。而馬禮遜牧師的謄抄,現存於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及至馬禮遜牧師一八零七年九月七日抵廣州以後,即開始中國語文學習,並進行聖經翻譯。一八一零年譯成《使徒行傳》出版;一八一二年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三年《新約》付梓發行。及至米憐牧師(Rev. William Milne)一八一三年到達廣州,因受清政府限制,以及澳門葡人的禁止,其後僱用梁發及多名印刷工人前往馬六甲,開設英華書院出版聖經,有米憐牧師協助翻譯舊約,計有申命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約伯記,後馬氏修訂,舊約三十九卷於一八一九年譯就,至一八二三年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出版,成為通行中國境內重要譯本。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