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治療師的實務反思
《婚姻與家庭治療:理論與實務藍圖》讀後感


2110 期(2005 年 1 月 30 日)
◎ 文林 ◎ 朱志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很久沒有這種衝動要一口氣把整本書看完!作者霍玉蓮對家庭治療尤其婚姻治療有深入而獨特的理解、反思、洞見和處理,對於具爭議性議題的觀點及立場,都深深牽引我。尤其她從不迴避一己在治療背後的世界觀、價值觀、信仰立場及後設的理論觀點,更把這些考慮緊扣她的理論架構和實務手法。閱讀時,除了感受到作者是個有血有肉的「真人」之外,更讓人感到她那分謙遜的情懷、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心態,以及誠摯懇切的對話態度。她不但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更把複雜的家庭治療理論,尤其是她心儀的幾位重要家庭治療師(梅利鮑恩、沙維雅、米高維等)的學說,以及主流理論(如結構家庭治療、情緒取向婚姻治療、溝通理論、婚姻關係之互換定律及積.希利的策略性家庭治療理論等),透過洗煉的實務手法,嘗試把它們整合。

  當然,讀者不一定同意她對某些治療理論的觀點和判語,也不一定完全同意她對健康婚姻關係背後的價值預設,但你不能不因此而對自己所持守的或假設的價值立場有所反思,因為她把她所信的,有機地連繫到現代婚姻治療當中,並且與她的實務經驗互相結合和印證。她也很清晰無誤的把心理治療及家庭治療背後無可避免所涉及的價值預設和意識形態抖了出來。說到底,治療也好、輔導也好、社會工作介入也好,都不可能再迴避價值介入這個現實了!

  這本書還有幾點特別值得欣賞。作者對文化方面的考慮確是孜孜為念!對家庭治療理論和心理學這類「舶來品」,是否應照單全收,她有很高的警覺性和獨到的領略,這方面我是激賞的。對潛藏於北美社會所衍生的各類治療理論以及心理學理論背後的種種文化價值預設和意識形態,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能對應近代華人社會的種種情況,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學者有很多反省,這也正是本土化努力之所在。本書作者無疑在婚姻治療本土化的進程,開墾了一方肥沃的土地。

  對於醉心實務的同工來說,作者除了在概念和理論上以梅利鮑恩為主整合了一套婚姻治療模式,更在第六、七和八章提出仔細的理論藍圖、實務技巧和指引,對從事婚姻工作尤其輔導的同工來說,當有如入寶山的感覺。對初學者來說,這部著作無疑比較重量級一些,但也正因如此,這部著作才耐看和可堪玩味。

  最後要一提的是,作者使用的語文十分地道香港,少了讀台灣書尤其翻譯自美國治療書籍那種蹩扭,又沒有讀中國大陸書那種普通話化了的白話文感覺,卻多了一分既雅且俗的流暢和親切感。當中某些名詞,例如“self-differentiation”,作者將之譯為「獨立自主、以情相繫」則更是傳神,我實在想不出有更妥貼的譯法。

  我們香港人有句說話:「寶物沈歸底」,雖然全書珠玉紛陳,若數我最喜歡的一章,便是最後的第九章。在這一章中,充滿了作者對治療工作的反省,對有志從事助人工作的同道,無論是社工、醫生、教師、治療師,都應該一讀。

  這本書並非完美無瑕,但瑕不掩瑜,我真的很高興能見到有這類既扎實、又有創見,兼且理論與實踐緊扣而又不把某種療法或大師神祕化的書在本土誕生。

  (本文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