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1925 期(2001 年 7 月 15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你有統計過自己一家人每天花在電視上的時間有多少嗎?一般人都會在飯後到睡前花大概兩小時的時間看電視。但你有否想過在當中學到了甚麼嗎?答案可能是最新的流行曲、溫情劇集的劇情。但這些內容,似乎並不能使我們的生活更進步,或者叫我們的事業更添起勁。

  有人說電視的可取性,在於幫助我們更快、更近的接觸世界的事物。可惜的是,現時這類型的節目只佔很少的部份,我們只能透過電視很狹窄的再度去接觸這世界。

  電視行業本身並沒有正面的價值判斷,而商業因素、大眾的喜好品味往往左右電視節目的取向,帶引觀眾去喜歡或不喜歡一些東西。尤其對於一些判別能力尚未成形的小孩來說,電視容易誤導他們相信某些想法為真,例如:劇集中角色對待別人的態度、包括粗俗或虛偽的恭維的說話等。

  從兒童的角度來看,電視是社會大多數人行為的標準,他們多會不自覺的有樣學樣。所以,孩子需要成年人幫忙告訴他們何為真假正邪。由扭開電視的那一刻起,家長的督導責任也就隨即開始。

  而且,看電視是一個絕對被動的行為,很少需要動腦筋,大大減少了孩子們練習主動思考的機會。電視節目的首要目的只是要留住觀眾,吸引他們舒服、但被動地收看,如是者很容易也就花了一晚。

  我提議家長每天都為兒女訂立以下的目標去完成。(一)人際的目標:每天學習改善一種待人的方式。(二)學業的目標:每天找一個別人喜歡讀書的原因。(三)個人成長的目標:每天建立一個好習慣,或改進一個缺點。

  若孩子能在每天的功課以外,完成以上三個小目標,積小成多之下,這樣訓練出來的小孩會培養出主動解決自己問題、能自我導向和力求進步的品格,以致他也能較堅強的抵禦社會世俗的風氣。

  當然,完成目標後的娛樂也是件好事,可當作獎勵自己,兼且舒緩壓力,家長只要給予子女適當的指導,避免本末倒置的情況出現便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