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沒有古蹟


1925 期(2001 年 7 月 15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為加強保護古蹟及歷史建築,政府正研究效法外國,列出一列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的法定清單,凡要拆卸須知會政府通過評審,若發現應予保留則由政府作出賠償。此外,當局並會研究一個更高層次的架構去負責統籌保護古蹟的工作。」《明報》9.7.2001

  一個城市沒有古蹟,只有cyber,它的居民就沒有根,有如斷線的紙鳶,無錯飛得很高很遠,但一去就不能回頭。

  七十年代以後,香港人個個像暴發戶,穿金戴銀,開始嫌棄門前的古樹,紛紛要把它砍掉。當發現土地漲價了,又嫌屋子又矮又細,要把它拆掉重建,並且建的是摩天大廈,可以賣多好多倍的價錢。七十年代初的中環,還有郵政局大樓、歷山大廈、香港會所等可以發思古之幽情的殖民地式建築物,但現在已通通拆卸了。

  據云現時香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老建築物約有九千多幢,絕大部分是位於新界及離島的中式建築物,位於港島具西洋色彩的只有不足九百幢,因為很多已在過去二三十年給拆卸了,可謂所剩無幾。香港的特色是中西文化匯萃,並且曾經歷英國殖民統治,有濃厚的英式味道,就像吉隆坡、新加坡等大城市,但經濟上的「暴發戶化」加上政治上的「非殖民地化」,已把一切值得保留的剷除淨盡。現在才急就章的高呼要保護古蹟,未免已遲了一點。

  與香港只有一水之隔的澳門,在保護古蹟方面比我們做得更好,大概是葡萄牙人性好藝術,做事又滋油淡定,有意無意之間就遺留下大量古蹟文物。所以香港人若要看歐陸式的古蹟,惟有坐飛翼船到澳門了。

  尋根不單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教會的需要。當教會沒有古蹟,沒有歷史感,也會面對無所適從無從着落的危機。年輕信徒若對教會二千年來的藝術音樂素養一竅不通,不聞不問,就如患上偏食症,屬靈營養也就失去均衡,輕者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會演變成屬靈厭食症,分分鐘有生命危險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