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日


1871 期(2000 年 7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陳佐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回歸前,曾有信眾關心香港前途,倡導「我愛香港運動」,因參加者反應並無預期中的熱烈,整個運動給人草草了事的感覺。雖然如是,香港教會還沒有放棄「香港主日」的繼續,使熱心關切香港的信徒,仍有表達心懷的機會。

  教會不是沒有關懷香港的,粗略的瀏覽香港教會歷史,也看到一些端倪:

  1. 初期教會甚為關注教育事工,栽培橋梁性的人材,溝通殖民地政府與民間,並參與當時立法局、街坊會、衛生局等工作。

  2.   
  3. 關心貧民:香港瘟疫流行時,牧師曾籲請政府多設浴室,並聯合全市舖戶抗議政府設立水錶,限制市民用水。

  4.   
  5. 關心國事:身處道濟會堂的孫中山,更曾影響教友參加革命組織,而興中會在香港的會員,更泰半是基督徒。

  6.   
  7. 對抗社會罪惡:一九二二年成立的「反蓄婢會」由教會人士發起,經過十六年奮鬥,卒底於成,廢除了養婢女的惡習。

  8.   
  9. 社會工作先驅:一九四九年大量難民抵港之際,香港教會為照顧他們所開展的事工,無論在類別上,或數量上,都超越政府。

  10.   
  11. 社會行動:針對社會之不當,一時間教會倡導的社會行動風起雲湧:「各界反兩巴加價聯合委員會」,「爭取興建東區醫院」、「反同性戀非刑事化」、「反色情運動」等等..........。

  12.   
  13. 關心政治:針對九七回歸問題,教會人士曾發出三份有分量的文件:「信念書」、「宗教自由聲明」和「香港基督徒北京訪問團對香港前途意見書」。三份文件都肯定教會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六四」事件,教會有激烈的參與。《基督教週報》也轉述了蔡元雲醫生對教會工作的質疑:「神國的降臨,為何不可以在文化裏降臨,或政制裏降臨,以致在這些地方可以見到神的權能、正義及真理得到彰顯呢?」(《基督教週報》第一二九四期)

  綜觀以上所述,教會對香港社會是關心的。近年來,因為偏重傳福音和植堂路線,對關懷社會,難免有所忽略,但這是可以改正,使教會在香港的工作,更加平衡。香港主日也許可給我們提醒。

  面對香港現況,教會最低限度可以有三方面的工作:

  1. 香港身分的堅持~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香港該有明確的身分。它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卻與大陸有不同的政治制度。除了外交和軍事以外,香港可以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香港比中國各地不同的獨有空間。凡涉及縮窄或消除這空間的任何措施,教會都該聯同其他香港人,加以拒絕。

  2.   
  3. 香港事務的參與~香港這幾年來可說是多事之秋:房屋八萬五政策影響重大,樓價下跌引致負資產,趕建也引起短樁事件;教育改革使學生及家長焦慮,也導致大量教師示威;醫療不但有融資問題,而資源分配,醫生從三層轉兩層的對策也引致不滿,兩者都會影響到社會基層的健康保障;再加上社工不滿一筆過撥款的措施、教會被批評壟斷教育。這一切一切都使教會不能只顧自己,而不勤於參與社會事務。

  4.   
  5. 香港精神貌的更新~香港人曾為經濟環境轉變而不知所措,燒炭自殺的例案也以高比例升,如何更新香港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們不再被金錢、名利所奴役,不走捷徑,踏實向前,有新的使命感和生命更高層次的尋求等等,都需要教會無私的捨己與奉獻,與市民共同掙扎和努力,社會才有新的動力。

  香港主日是個很好的提醒,使教會在努力於自己的強大和擴展之餘,更能如上帝般道成內身參與香港的塑造,使它成為可愛又可敬的地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