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謂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前五21)
自從在茶樓聽過那位年紀稍長的弟兄開玩笑說:「不吃肉,可以吃貓狗。」這段日子,從食物的選擇,使我進一步思想到自己在娛樂和資訊方面的選擇。
香港人很多時都愛聽流行歌曲,而普羅大眾和中產階層都喜歡閱讀一些「單字週刊」。這些原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用以調劑生活,本來是很中性的。
只是香港的大眾文化便是「主流文化」,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在這種「主流文化」之外,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有一位朋友在大學教英文,有碩士班、博士班的學生也要來修讀一些英語課程。而她發現在博士班的香港學生,好些人不知道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我們心中不免有一份憂慮:全世界的大學,也許只有極少數(水平極低的)才會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在香港,高質素的文化產品、活動並不難找,而且價錢相對便宜,是普羅大眾支付得起的:前些時候,在某商場的一間大唱片店,發現一批全新的古典音樂CD,都是一些世界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最優秀的作品,而且包裝精美,只是賣五十五元一套(兩張CD)。於是我挑選了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一套唱彌賽亞、聖母頌的作品,還有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柏華洛蒂等的一套歌劇。
事實上,我只是以香港一個普通小職員半日左右的工資(假設月入六千元),就能換取四片當今世上最優秀的歌唱家與歌曲的作品,我相信,這是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小市民難以企及的!
除此以外,在香港訂閱全世界最暢銷,最有份量的幾份雜誌,也是最方便不過,價錢也隨時比每天賣報紙便宜。(最近嘗試做過一個小統計:現今在香港同時訂閱《時代週刊》、《亞洲週刊》和《讀者文摘》三份雜誌一年,加起來的所需平均每天不到五元,確是比買一份報紙便宜的。)
從這角度而言,香港似乎不應被指為文化沙漠,反而可說是容易獲得優質文化產品的天堂。問題是我們怎樣選擇而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