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出人生路


1889 期(2000 年 11 月 5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尚在唸中三的(蔡文浩),覺得從攀石學會了做事深思熟慮,面對漫長的人生路,他會經常叮囑自己不要行差踏錯。」(《星島日報》31.10.20)

  有云人生的開悟,多數不是在嚴肅的場合如學校甚至教會,而是在有血有肉、真真實實的生活之中。這不是說老師所說的,或是牧師神父所說的道理沒有意思,乃是說所有「正確」的道理若要化為生命的體驗,都須要透過生活實踐來驗證。基督教「道成肉身」的信仰,正是說明「道」不是高高在上、不吃人間煙火的「哲理」,乃是在具體的生活之中彰顯、表達出來。

  當成年人慨嘆一代不如一代,怪責這一代青少年認精學懶、缺乏幹勁與毅力的時候,有沒有反省到真實是我們一直把他們封閉在精美的玻璃瓶內。是保護、照顧得太好了,好到太過分.

  ,結果他們連指頭也不用動就有得吃,有得玩。我每天送孩子上校車,街上十個孩子九個的書包都是菲傭背的,在酒樓餐廳父母替十一、二歲的孩子切牛排、打開珍珠雞的荷葉。美其名是讓子女專心做功課,甚麼家務也不用孩子做;有些中學生十多年來從未執拾過自己的床舖,從未擦亮過自己的皮鞋,從未收拾過自己用過的碗筷。你說他們怎會有好的EQ、MQ,皆因他們的情感無從落實,他們彷彿活在一個隔離、封閉的世界。

  報載這位蔡文浩小朋友,從攀石中啟悟人生。「每次站在攀石牆下準備的時候,都要抬頭看看那幅石牆,想清楚『條路點行』,因為只要行錯一步便會好麻煩。人生都係一樣,行每一步前都要想清楚。」其實洗碗、燙衣服、掃地、執床,只要是體力勞動的活動或服務,都有助於人生的領悟和修為。

  好好生活,就能好好做人;EQ、MQ,說穿了都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