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也搶輿論陣地


1889 期(2000 年 11 月 5 日)
◎ 交流點 ◎ 禾月(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很高興繼明光社之後,見到一些教會團體起來,參與組成「民生廿一」,就社會的公共政策發表意見,表達我們合乎基督的價值觀。

  很多政治體系,以「陣地」來形容輿論載體,即大眾傳播媒介;搶輿論陣地,直接影響意識形態爭戰的勝負。輿論是透過大眾傳媒表達出來的公眾意見,但何謂「公眾意見」,有時候並不十分科學化;在輿論的產生過程中,大眾傳媒雖有既定程序,但作為流水作業,其嚴謹程度難免有個別差異,而且其制作過程存在很多條件限制,例如時間、消息來源和組織架構的限制。

  當事情發生時,新聞界除了採訪事件本身外,也常會訪問其他人如專家或關注團體的反應,這些人的意見,經報道後,往往就成為了輿論的一部分,並且或多或少影響社會上一部分人的想法。

  只要你稍為留意新聞,你都會發覺,有些學者是經常性地上鏡和見報的;他們除了擁有知識外,對記者通常都很友善,而且容易找得到︱不單在辦公室時間才找得到。他們接受訪問,一方面屬於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也可間接發揮影響力,在毋須拉攏權貴情況下,嘗試影響政府政策,最近我便見到一個相當成功的例子。

  較早前,一羣基督徒舉行貞潔遊行,我個人認為其最大意義,在於經過媒介報道後,引起了一些注意和討論,令遊行的影響力,不局限於遊行隊伍或途經的路人。

  假設,貞潔運動的一些人士,願意多與傳媒打交道;那麼,當安全套公司調查指港人平均有五個性伴侶時,也許記者會訪問一下貞潔運動人士的感想;如是,則貞潔概念又再得到宣傳,同時也可以抗衡把五個性伴侶合理化的傾向。

  十分可惜的是,願意與新聞界經常保持接觸的教會人士始終是少數,成功例子之一是短宣的馬國棟,幾乎每遇異端邪教或被鬼附的新聞,便有記者想起他。較近期的成功例子有明光社的蔡志森,凡是有關大眾傳播的道德問題,記者都知道找他。他們都是建制以外的人士,不是政府委任的甚麼委員,也不是接受公帑資助的社會服務機構人士,他們的意見都具有社會參考價值。願主興起更多信徒為社會說話,面向公眾流露基督香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