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零年代初,我在浸會神學研究院選修功課,其中一科名「基督徒的生活」,博覽其他書本之外,以《屬靈人》一書為主,《He That is spiritual》內容多討論怎樣作一個屬靈人,用以比較屬血氣與屬肉體的人,甚麼樣是靈戰?我與神的關係,我與人的關係,我與非信徒的關係等等。但怎樣塑造自己的人品,使自己處世更被人尊重,全未提及,使我感到若有所失,我很想搜集這樣的資料,集成一書。但牧會植堂的工作使我全人投入,抽不出時間去還我的心願。九二年退休後,兩間堂會無牧,我得兼任二堂,部分時間牧會工作,加上寫《宣道與中華》一書,一方面忙,一方面健康已日漸衰退,直至後來寫完《宣道與中華》一書,即著手寫《高尚的品格》,一部份的稿已由文宣社提前刊載,直至九九年才寫完,我為能得還此心願感謝神,望讀者有所裨益。
另外一個原因使我不忘初衷寫這本書,是碰到一些青年同工,與人相處非常困難,他們不是沒有學問,相反地他們多有兩個或更多學位。學問是一回事,個人品格修養又是另一回事。孔子修齊治平,以修身為首項,為何今天不可以學問加上修身?以前我在建道念書,早晚都有祈禱會,院長、老師與同學一同跪下禱告,在禱告中多人流淚痛哭,這是靈的修養與薰陶,所以學成之後有較好的屬靈質素,雖無專論協助處世亦較易上手,我來美以後又到別的神學府選修,早禱會變成演講會,晚禱是各人自便,大家都在求學問,閱讀、寫習作、學期論文,弄致靈性修養被疏忽了,一般來說青年同工入世不深,與人相處有不當之處,我又難啟齒去指正。一次我鼓起勇氣去指正,此人卻拒絕與我來往。我很想有一些同性質的書籍讓他們參考,提前成熟免碰釘子。
這本《高尚的品格》小書並不保證能幫助讀者成熟的大躍進,個人靈修與參考書籍要結合起來,「江山易改、品性難移」,靠禱告,參考書籍,不能改的壞習慣要改,不能移的品格也要向上移動,以致達到人品的提升。別人不單要看我們的工作,也要看我們的人品。如買家對照貨物與貨樣是否一致。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