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創親情路


1881 期(2000 年 9 月 10 日)
◎ 教會之聲 ◎ 劉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青少年有家不歸,愛「玩通頂」。情況普遍。警方公布平均每年的失蹤人口,十六歲以下的佔三千人。拫據前線外展社工做的統計:每年最少有二萬多名青少年在街上通宵遊蕩,青少年離家不歸現象暴露了家庭危機,值得深思!

  

青少年為何捨家逐夜?

  逃避家庭壓力:青少年不喜歡留在家,原因是父母長時間外出工作,令他們缺乏安全感。有些父母則管教過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惟有選擇逃避,作無聲抗議。

  擺脫家中煩悶:青少年感到在家中沒有私人空間,且有強烈的壓迫感,與父母有莫名的疏離感,既感到父母不了解他們,又覺得難與父母溝通;父母過分關心或態度冷漠,也令他們感到厭煩。

  尋找失落的愛:青少年其實很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懷愛護,可惜很多父母欠缺溝通技巧,不主動表達關愛,令子女強烈地感受不到愛,情願轉向朋友傾訴。

  

青少年回家去,家長有責!

  青少年「玩通頂」,家長毋須反應過敏,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作出正確的回應,就可以把青少年留住。家長作為子女的守護者,治本之道有二:

  給予自主空間:青少年需有自主空間和私隱,若沒有足夠心理空間,不能自主,就會情願往外跑,故家長應與子女坦誠溝通,讓子女在家有發言權,有機會分擔決策,承擔責任,他們就會覺得被尊重、被肯定。有創意和誠意的溝通,自然也樂意地攜手共創親情路。

  給予感情照顧:青少年追求感性消費,因為在家缺乏感情照顧。父母忙於工作,用物質作補償,卻填補不了子女感情的需要,若父母願意花時間陪伴子女,細心聆聽,關注子女的成長,青少年又怎捨得離開這個溫馨甜蜜的家。

  

青少年也可關心家人,共創親情。

  若只是要青少年被動地、消極地呆在家,實在沒有意義,青少年也可以以積極的態度承擔責任、關心家人、攜手建造溫馨家庭。

  青少年對家庭有甚麼責任,及表現又如何?據《青少年公民意識和道德價值研究》調查顯示,青少年認為他們對家庭的責任和表現是:

  孝順父母-百分之八十九點三;

   關心同照顧屋企人-百分之七十五點四;

   多同屋企人溝通-百分之六十九點八;

   分擔家庭開支/唔亂駛屋企錢-百分之六十四點二;

   分擔家務-百分之五十一點六;

  半數被訪青少年認為他們已作出足夠的努力履行家庭責任,但卻有半數以上的成人被訪者認為他們並未足夠。

  家庭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青少年不能單單以為履行了基本責任便足夠,更要了解家人父母的感受。青少年很容易以一句:「但求我好感,理得你感受!」作為藉口,其實表達對父母家人的關懷,一句問候,一張心意咭,一聲多謝,一展微笑,都是表達欣賞和接納的心意,何樂而不為呢?

  營造家庭氣氛,建造家庭質素,父母子女各有責任,若彼此以愛心相待,父母子女只要踏進這個家,便覺天倫愛可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