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傳媒:是友?是敵?


1872 期(2000 年 7 月 9 日)
◎ 教會之聲 ◎ 關啟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日子,團契很愛講使命,其中一個使命便是要去影響和改造傳媒。然而可惜的是,今天傳媒的問題似乎只是更嚴重,教會在這方面的進展也不大。而且就我所知,很多進入傳媒界的基督徒都流失了,他們不少起初都是蠻有使命感的呢!當然,我們不應該就因此灰心失望,反而應該總結經驗,慎思明辨,準備打一場長期戰。

  只要留心這幾年世界性和本地的發展,就知道資訊年代真的來臨了,這可說是一個「衣襟」年代,甚麼都要加「衣」(e-)在前面或「襟」(.com)在後面才顯得趨時。這發展使傳媒的影響更無遠弗屆,也使傳媒的生態產生重大的變化。在這急劇轉變的時刻,教會對傳媒的關注和思考更形逼切,不然很有可能與時代脫節。下面是幾點方向性的思考。

  要有效地關注傳媒,我們首先要對傳媒建立一個平衡的立場。從神學的創造觀來看,基督徒不用接受傳媒萬惡論,甚至我們可說自然界往往是神表達訊息的媒介。然而從罪觀來看,我們也要提防把傳媒偶像化的趨勢,人們濫用傳媒、用傳媒去建築新的巴別塔,亦是我們可預期發生的事情!不盲目反對傳媒,要去辨別傳媒可欣賞的地方;不盲目崇拜傳媒,也去批判傳媒可垢病的地方。這種合宜的傳媒評論的傳統,實在需要教會的有識之士齊心努力去建立。我也希望多一些神學家去研究傳媒神學和傳媒倫理。

  我們也要在傳媒萬能論和傳媒無能論中找到平衡,很多時傳媒的問題只反映社會深層的問題,傳媒也不一定能改變成年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價值觀。然而傳媒也不單是反映現實那麼簡單,傳媒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也是難以否認的。我們固然要關注傳媒的煽腥色文化,但傳媒最深遠的影響不一定來自特定的傳媒內容。今天傳媒很大程度定義了整個社會的議程,和甚麼是重要或不重要的問題。只有被傳媒報道的事件(如國慶、回歸、施政報告等)才算得上是公共事情,而甚麼人生意義、宗教、哲學、文學等問題都被邊緣化。(當宗教問題見報時,十居其九它牽涉到教會的醜聞。)就算當傳媒報道政治問題時,也以事件和爭論為主線,而不是對問題的深入分析。不少人說傳媒是中立的,但說到底仍然是新聞價值掛帥!

  從這角度來看,教會要在傳媒中找立足點,是有深遠意義的。不單可用傳媒作為傳福音的工具,也可避免完全被邊緣化。近年一些機構努力去搶佔傳媒陣地,在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教會包辦的傳媒製作仍有很多可改善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有很多實際的困難(如資金和人材),但另一方面也反映教會文化的弱點:缺乏創意,不重視文化藝術;太喜歡用語言表達訊息,而不懂用具體方法表達福音的真諦。如何在這方面更新教會文化,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傳媒是社會公器,所以教會不應只把大眾傳媒當作可利用的工具,也應關注傳媒能否促進一個和平、公義和合乎人性的社會。近年明光社推動的傳媒監察和批判,也有一些影響力,但我參與其中時,總感到是在逆流而上,吃力不討好,深盼更多教會能關注及支持傳媒監察的事工。管制始終不是治本的辦法,所以傳媒教育的推動也是急不容緩的,教會和神學院也應能為此作一些貢獻。事實上信徒極需要從信仰角度出發的傳媒教育,幫助他們面對傳媒文化;不然,塑造我們的整體人格和自我身分,並建構我們的慾望和需要的,不是主,而是傳媒的消費文化。在基督的主權下,傳媒可以是友;若忘記基督的主權時,傳媒也可以是最可怕的敵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