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歷辭職、不信任動議等風風雨雨後,王䓪鳴終找到喘息的避風塘,昨晚出席扶輪社活動時,有感而發說:『經過這動盪而激烈的數星期,今晚站在這裡,特別令我有回到家的感覺,謝謝大家。』......」(《明報》30.6.2000)
王䓪鳴是社工出身,參與政事十多年,回到自己熟悉的社會服務界,特別感到分外的親切,尤其是經歷過政壇的烏煙瘴氣,確是有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滄桑感。
政壇翻雲覆雨、譎詭多端、昨是今非敵友難分,本性善良的社工氣質可謂蕩然無存,令人慘不忍睹。王䓪鳴在扶輪社席上的一番話,道出其本性未變,可喜可賀;她在政壇兜兜轉轉十多年而最終體會到服務界才是她的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社工作為一種以人為對象的服務專業,與醫護人員、教師、牧師等的共同處,就是在承認和接納人性有限、社會資源有限的大前提下,好好的服事人,滿足其身心、學問,以至靈性上的需要,所謂「生命影響生命」正是他們的特色和強項。但要把這種個人化的服事提升到公共政策以至政治的層面,就好像一個擅長真材實料製豆漿豆腐花的小販突然要經營豆品連銷店,為了經營方便和利潤,他的豆漿豆花遲早也大打折扣。
理想與政治,從來不能相容。兩者若不幸糾纏在一起,還是祝願當事人及早醒來,早日返回自己的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