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80 期(2025 年 8 月 3 日)
◎ 讀者投稿 ◎ 林美琪
▲Joyce 和Henri從青少年時期相識至今,他們的愛情不斷成長,對人們的關愛更願改變世界,彰顯了上帝無私的愛。
▲目養計畫(New Sight)在剛果韋索(Ouesso)初步擴建綜合醫院(https://www.newsightcongo.com/zh/ )。
常聽人說,拔萃女書院培育眾多巾幗英雄,依我所認識的宋黃凱欣醫生(Joyce),也應是其中一員。
Joyce的人生從未按常理出牌。她與丈夫宋安理(Henri)帶着三名子女,毅然前往非洲最貧困的地區——加蓬(Gabon)和剛果(Republic of Congo),展開醫療宣教生涯,不僅先後在兩地發展眼科服務,其後更創辦目養計畫(New Sight),於剛果北部開設首間眼科中心,將診療和手術帶給平民百姓;現在更於剛果韋索(Ouesso)初步擴建綜合醫院,並在鎮內推動學童教育工作。這段旅程,不僅是對信念的實踐,更是對生命的敬重與承擔。
Joyce 是標準「港女」,自小接受最先進城市的精英教育,一直享受最現代化的生活,成年後卻立志終身服侍資源匱乏、環境惡劣的非洲地區。在當地,不但提供診症與眼科手術,更重要是Joyce 所追求的醫療,除了是讓人重見光明,更希望引導人認識信仰,得着心靈的釋放與醫治。
在她眼中,醫治與服侍並非單靠技術。她曾分享過一次經歷:在加蓬,一名重症病人已無藥可救,她無奈離開病房。幾小時後再回去巡房,卻發現病人竟奇蹟地好轉。她眼神堅定地說:「我做不到的事,神可以做到。」
她面對過的挑戰,比想像中殘酷。家屋遭螞蟻入侵、全家被蚊蟲叮咬是日常;試過因病重險些喪命、亦遇上叛軍圍困、丈夫被綁架等極端情況。即使如此,她從不怨天尤人,只淡然一笑,繼續走前面的路。
她勇於擔當,卻也有令人莞爾的「弱點」。一次與她和她的父親黃謂儒校長同行至教會途中,我提及她的男朋友(現時的丈夫 Henri)時,她立即神情緊張,輕聲叮囑不要在父親面前談她拍拖的事。這樣率真坦誠的一面,讓人更加喜愛這位外剛內柔的女性。
Joyce 的信仰並非空談。認識 Joyce 已接近三十年,從她學生時代到成為三子之母、慈善組織創辦人,見證她一步一步走出一條信仰與愛心交織的道路。我記得她在英國讀書時,暑假到溫哥華探望好友,朋友太忙,就由我和其他朋友接待。她電腦壞機,竟然雙手放上去祈禱,結果真的重新啟動,令大家大感驚訝,也留下深刻印象。
我最難忘一次,是Joyce 首次在旺角一間酒店舉行 New Sight 慈善晚宴,害怕公開演講的她竟然緊張到嘔吐,但她決心堅持自己的任務,演講時依然穩重感人,毫無異樣。之後每一次演講,她都戰勝了自己的軟弱,一場一場的公開分享,Joyce 從 TEDx、哈佛校友會,走到福布斯峰會,獲得多項國際及本地殊榮,包括香港傑出學生獎、Women of Hope Award、愛心獎、眼科遠見獎等。她的履歷有多耀眼,為人便有多低調謙遜。
她父親對她的愛與體諒,也一直烙印在我心中。記得她結婚那天,父親面露擔憂,或許捨不得獨生愛女出嫁,還要遠赴非洲宣教。但數年後,他抱着孫兒 Ezra,滿臉慈愛,輕聲讚歎孫兒捲髮可愛,那一幕溫馨難忘。
Joyce 三名子女的經歷也令人讚佩。長女 Cherissa 自小在教育近乎空白的非洲小區靠自學小提琴,還帶領弟妹熱愛學習,三人最後都獲獎學金赴英升學。小女 Karis 曾急需氧氣,當地設備卻全數故障。正當一籌莫展之際,竟在剛抵達的二手救護車座位下發現氧氣瓶,成功救回一命。這些經歷,不只是奇蹟,而是對信仰與生命的最好見證。
生活在亞洲的我們,每天處於競爭與壓力之中,精神情緒備受考驗。然而,非洲地區的現實更為殘酷:營養不良令孩子身形矮小虛弱,基礎醫療嚴重不足,很多人即使患病也無力醫治。Joyce的選擇,正正是將自身投入這片最需要關愛的土地。雖然她怕老鼠怕昆蟲,卻能堅持多年,並深信:「神既然帶我們來到這裏,我們就願意走到底。」
聖經《箴言》十七章三節:「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她與丈夫經歷一次次極限考驗,仍然不改初衷。即使面對經費壓力與物資不足,他們依然堅持擴展服務。Joyce 說過:「去年捐款跌了六成,我們仍堅持一年比一年做更多。有人覺得我們瘋了,但既然神揀選我們『瘋』了那麼多年,我們也甘心繼續『瘋』下去。」
「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