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


3180 期(2025 年 8 月 3 日)

◎ 生活迴響 ◎ 龔立人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借錢給人的經驗?一般而言,我們並不會一視同仁地借錢給任何人。即借錢給陌生人的情況較少見,反而關係愈親密,願意借錢幫助的可能性就愈高。另一個相關問題是,向人借錢的人是否如期還錢?事實上,許多向人借錢的人心裏明白自己並沒有償還能力,但仍會使用「借」這個詞。一方面,這與他們的面子有關;另一方面,這種說法也讓願意借錢的人更容易接受並伸出援手。這裏所講的借錢,是個人層面,且不收利息的借貸行為。

  我的外父(現年九十歲)曾向我分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生活困苦,要向親戚借錢應付生活開支和醫療費用。那位願意借錢的親戚會收取利息。儘管如此,他們與這親戚仍保持彼此尊重和聯繫。其實,收取利息並非不道德。一來,這位親戚本身不一定有多餘錢,可以慷慨借出。二來,收息也能減少他人輕易向她借錢的情況。外父的分享讓我體會到,當一個人真的身無分文時,連生活的基本需要都可能靠借錢度日。所以,我會在能力範圍內,借錢給有需要的人,「幫得就幫」,不收取利息,並以尊重態度對待。然而,在幫人之餘,不要陷入情感勒索之中。

  情感勒索是一種心理操控行為,指某人利用你對他的感情、責任感或罪惡感,迫使你做出某些行為或決定。這種操控常見於親密關係中,例如家庭、伴侶、朋友之間。以借錢為例,向人借款者可能以親密關係為基礎,讓對方因拒絕而感到內疚。這種內疚源於對方真誠地珍惜他們的關係,因而覺得拒絕借錢是不近人情,甚至為向他借錢的人解釋,例如,「這是最後一次」一詞。反諷的是,向人借錢者正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利用這份親密關係來進行情感勒索。

  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被情感勒索,因為我們是有感情的人。因此,要保持清醒。第一步是自我反省,「我對這親朋的做法是否也會應用在一般人身上?」、「是否僅因為對方是親朋,他就可以獲得這樣對待?」、「義務與責任是不可分。如果我已盡了義務,對方的責任又是甚麼?」。

  第二,要有底線,並接受自己的限制。不要因對方要求而將自己陷入財務困境。我們不是見死不救,但也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若自己無法跨過這感情關卡,就不要接聽對方電話,給自己空間。

  第三,堅持要與其他人商量此事。一方面,這有助於減輕情緒勒索對自己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從其他人那裏得到不同觀點,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