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80 期(2025 年 8 月 3 日)
◎ 道生死談信仰 ◎ 採訪:雷曉芝
▲林廣雄傳道(右)與楊兆文先生(左)引導參與者從墓園中的一草一木思索生命本質,以及上帝與受造物的關係。
▲道風山上的「天使花園」,在橄欖樹下盛載着一個個生命的故事。
詩人聶魯達在《似水年華》中有過這樣的一句:「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輸送養分的葉脈在枯乾的葉子上更顯而易見。人生如是,即或褪去慣常粉飾的外衣,直面自身,方可窺見走過的痕跡,悟出生命的本質。
生命貴乎有限期,惟此期限我們不得而知,甚願在尚能呼吸之時,觸碰上帝所賜予生命的各種質感,好讓我們不用待葉落之時,才看出葉脈的軌跡,才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誠然,活出圓滿是人心所向,但所言之圓滿,又能否做到好好生活、好好話別,乃至可以好好地離開?由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生命事工主辦「春之系列」已來到最後一次活動,除早前舉辦的生態遊、栽種工作坊及探索野花之旅外,這次名為「墓園植物賞—當墓園遇上盛開的花」,同樣回應道風山生命事工「每天活出圓滿」(Living In Fullness Everyday,簡稱 LIFE)的宗旨,且讓參與者從人生的終點出發,回頭凝視當下的生命,藉善終看善生。
「從有呼吸,到停止呼吸的生命,都需要被關顧的,因為上帝珍惜我們每一個生命」,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生命事工林廣雄傳道言及生命的不同形態,包括人和動植物皆源自上帝的創造,故他提醒,不論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地和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應緊密地彼此連結,以致看見生命之豐盛。
• 生命的韌力:長青、幽香、延續
甫踏入墓園不久,隨行的園藝導師楊兆文先生着參加者蹲下,指向腳下長在墓碑後橙黃的龍船花介紹一番,細小而密集的花瓣聚成一小圓球,他形容,龍船花的花期長,而且會在四季間不斷開花—也許這就是堅韌的生命。走着走着,一縷幽香撲鼻,楊先生指着旁邊乳白中帶黃的緬梔花(又名「雞蛋花」),花瓣特別之處在於一塊塊迴旋式疊着。且難怪會種在墓園中,看着嗅着,彷彿內心也跟着平靜下來—感受着生命的淡淡香氣。
園中尚有不少常青類植物,包括墓園常見的龍柏及古柏樹,古柏的枝子是圍繞樹身扭着向上生長,帶有淡淡的松香。不遠處還有鐵冬青(又稱「救必應」),因其長時間於冬日結出青果而見稱,是香港的一種本土樹,又是中藥材的一種,楊先生形容其仿如廿四味般具清熱解毒之效。確實,歷經歲月人生後,愈更懂得面對人生的苦澀、別離—始能學會珍重生命的延續。
• 愛的展現:橄欖樹下的故事
拾級而上,來到了墓園的最高處—「天使花園」。林傳道提及,花園內栽種着12棵橄欖樹,讓尚未來到塵世已被接走的胎兒有一位置安放,同時讓失去小天使的家人得到安慰,明白尚有重聚的盼望。
在這裏,參與者繞着橄欖樹默觀、步行,看到了父母為小天使放上各式各樣的小玩具、小擺設或摺紙,是滿載愛意的地方。在這裏,參與者一同進行呼吸練習,合上眼聆聽自然的聲音,細察上帝的說話。當日的雨粉,夾着陣陣微風,也感受着生命的重量,「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詩一三九13)
• 成長的空間:由誰修剪?
沿途所見的草木,展現了不一的形態。惟有時候,部分植物卻被修剪得異常整齊,讓人不禁為此慨嘆。楊先生指出,生命的各種關係,如枝葉般連結在一起,有時因為過於性急,或會以人的角度強行剪除。也有些人,總自覺喜愛植物,卻只會欣賞開花的片刻,沒有真正理解花的生命,甚至沒了解其生長習性,硬要買回家,終在不知不覺間糟蹋了生命。他提醒,植物和生命本應順應自然成長或結果,並且當相信上帝才是我們生命中的園丁,祂會在適當之時為我們修剪。
活動至尾聲,林傳道帶領參與者再次回到「圓滿人生」之說,他概括,所謂「圓滿」,應能夠達致人、他人、上帝和自然界,每一環關係的圓滿,更指向關係的復和。他亦強調,人與人的關係,是包括信與未信的,透過沈澱,一同學習彼此陪伴的力量,走過生命中的不同歷程。他又笑言,此一系列生命事工之所以成事,源於他與活動導師兼植物專家楊先生的有趣相遇。原來他們來自同一教會,一次在山上偶遇,才開始互相認識,分享對植物、生命的理解,繼而開展事工。
的確,自身經歷人生的圓滿、一人的幸福之感並不足夠,亦難以長久維繫,更重要的,是讓身邊人同樣能感受生命之美、分享上帝之愛,「世界上雖有些東西已被破壞,也有逝去的生命……但上帝並沒有要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