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80 期(2025 年 8 月 3 日)
◎ 釋經講道 ◎ 周永健
傳一2、12-14,二18-23;詩四十九 1-12;西三1-11;路十二13-21
信徒的地位是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基督現今坐在神的右邊,因此保羅勸導我們要追求和思念天上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1-4)。
路加福音十二章記述「無知的財主」的比喻,說明世人思念地上的事是徒然的。有一個人求耶穌吩咐他的兄長與他分家產,耶穌拒絕作仲裁人,因為祂看透這個人的動機,藉此教導門徒要提防一切的貪念。祂指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意思是人生的幸福快樂不在乎擁有多少財富,不要追求地上的事,耶穌繼而講了財主的比喻(路十二13-15)。
在比喻中這個財主田地豐收,多得無處可容,於是計畫建造一個更大的倉庫,積存他一切的糧食和財物,一生夠用,可以無憂無慮。他對自己的靈魂說:「靈魂啊,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喫喝快樂吧。」神稱這財主是「無知的人」,《新漢語譯本》譯作「愚蠢的人」。這個比喻對我們有幾方面的提醒。首先,財主以為在世年日長久,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豈不知人的生命在神的手中。神對他說:「今天晚上,我就要收回你的靈魂了。你所預備的,將要歸給誰呢?」(20節,《新漢語》)神收回人的靈魂,就是人離世的時刻。人的生命「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四14-15)我們不要像愚蠢的財主,以為自己有無窮的年日可以享福。
其次,一個人按着需要踏實地計畫將來,與一個人虛妄只求滿足一己之私的謀算,兩者是有所不同的。我們不能掌握前景,但不等於不去計畫。在學業、事業、經濟、民生、建設等方面,個人和羣體都要有所計畫和發展,不過我們不要倚賴計畫,以為必能實現。財主建造更大的倉庫來容納財物,本來無可厚非,但比喻顯示他的問題在於他自恃的心態,享福的動機,追求地上的事,正如分家產本屬人之常情,可是要作這事的人是出於貪念。謀算在人,但成事在神。
最後,神發出一個問題:「你所預備的,將要歸給誰呢?」問題的重點不是誰人將承繼財主的家產,而是財主離世之時不能帶走家財,總要留下來給別人。「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伯一21)這是聖經給世人的寫照,而《傳道書》的話可作旁註:「我得來的必留給以後的人。…… 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因此要善用今生的財富,積存留給後人也是未知之數。耶穌在比喻結束時教導眾人:「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21節)
積財本為致富,結果卻在神面前不富足。這讓我們反思積財的意義和目的,並神如何看積財。積殼防饑,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這是美德。但耶穌隨後的教導(路十二22-34)指向更高的層次,就是信靠上主: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喝甚麼,也不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我們須用的東西,天父是知道的。因此,耶穌教導門徒要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善用財富賙濟窮人,幫助困苦有需要的人,這就是「積財於天」的道理。
周永健(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