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後真相」的衝擊


3180 期(2025 年 8 月 3 日)

◎ 教會之聲 ◎ 陳培德


  筆者眾多藏書中,有三巨冊中譯小說典藏了半個世紀,就是台灣道聲出版社分上、中、下冊收編在「百合文庫」裏的《古拉格群島》(The Gulag Archipelago)。作者是前蘇聯作家索忍尼辛(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 1918年12月11日出生-2008年8月3日逝世),至今天剛好是去世十七個年頭。

  索忍尼辛從1945年開始坐牢八年,法庭卷宗明確寫着:「此人永遠流放。」1953年刑滿後改判流放。後來,他幸運地趕上赫魯雪夫的「解凍」,讓全部因「反革命罪」被捕和判刑的人平反釋放,其中也包括了索忍尼辛。他的首本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就是從流放地回來後寫的,一直被壓到1962年才發表。出版後舉國轟動,眾多囚徒成為他的粉絲,許多囚徒的信函成為他後來紀實文學寫作的原始素材。

  1968年6月,索忍尼辛因在法國出版以政治拘留所和集中營為題材的俄文小說《癌症病房》和《第一圈》而聲名大噪;1970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卻因當局拒絕承諾他領獎後能返國而取消瑞典之旅。他的巨著《古拉格群島》原稿雖曾被當局抄走,手稿幸好早被拍成縮微膠卷得以保留,至1973年在巴黎付梓發行,因揭露蘇聯勞改營內幕而徹底觸怒當局,於次年2月他以叛國罪被捕,隨即驅逐出境。蘇聯解體後,他結束二十年流亡生涯,重返俄羅斯,獲聘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索忍尼辛是「天生異見者」,從「舊社會」反叛者變成「新社會」反叛者,以至在美國流放寄居日子,都沒有停止對政治經濟社會,甚至於自由主義,作出嚴厲批判。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選定「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彙,「後真相時代」由是誕生!簡言之,透過各種形式呈現的「真相」(矛盾真相),老練的溝通者知道如何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真相以塑造對自己最有利的面貌。從此,「真理」不再是黑白分明的,這對於信仰「真理」的基督徒和教會羣體來說,是重大的挑戰!筆者本科是唸「新聞系」的,對於「後真相」來臨,更是難於接受!

  我們應如何排除那些誤導的陳述,選擇最值得相信的真相?索忍尼辛留下的不朽名言對我們很有幫助:「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自己是說謊,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要學會辨識!

陳培德(德慧文化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