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公共領域


3052 期(2023 年 2 月 19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城市生活特色之一是逛街。逛街指一種沒有特定交易目標的預備購買行為。因逛街沒有帶着消費目的,逛街關乎「訊息取得」和「發現」的樂趣。也因此,為了增加消費者逛街的樂趣,生產者積極設計逛街的戲劇性,包括表現、招牌、新奇商品、陳列和設計等。令人關注是:城市對促進公共領域有幫助嗎?

  公共領域應是一處陌生人相遇的空間。相遇不是擦身而過,而是認識、交流和互動。一個沒有促進陌生人相遇的空間可以是一個和諧平衡系統,但它是封閉,甚至是「死的空間」。封閉系統是它過多規管和預早決定,容不下不肯定和陌生感。例如,在封閉系統下的制度不具彈性自我調整,回應環境轉變,甚至不容許有新嘗試。若從進化生物學來看,封閉指某一物種未能適應新環境,結果,他們就滅亡了。同樣,若人類社會缺乏類似的調整力,結局也是如此。那麼,重點是如何擴大和促進公共領域。這牽涉城市設計和住在其中的人之生活經驗。

  就着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我們可以借用邊界(borders)與界線(boundaries)的觀念。在自然生態,邊界是不同生物棲身的地方,像濕地與乾地邊界的交界。生活在這分別屬於濕地和乾地的邊界之物種因着不同環境和遇上不同物種而有很高互動性。邊界沒有否定個別性,但強調其因相遇而產生的互動。規範不是邊界的特性,而是互動。至於界線,它強調限制和分別,即某一物種不可跨越的空間。在自然生態,邊界最能讓進化改變發生,但界線因其封閉性,限制了屬於不同界線的互動。

  按以上理解,宜居城市與生命教育的關係是促進陌生人相遇和互動。那麼,在邊界發生的生命教育有別於在界線發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應是邊界的還是界線的?若生命教育是邊界的,提供生命教育的學校應如何看學校。例如,校舍只是為學生(界線)還是也為社區(邊界)?以邊界理解學校會問:學校的空間可以怎樣開放,促進陌生人相遇和互動?同樣,以上問題也可應用在教會上?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