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與託負


3027 期(2022 年 8 月 28 日)
◎ 雲彩見證 ◎ 陳保焜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個人蒙召

  我在信主前,一心想尋求真理,看了不少哲學書籍。而我在剛信主時,我已深深體會到基督信仰就是真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因此,那時我已想把一生投放在信仰和真理上,不過那時我仍未有關於事奉的概念。

  我在2006年4月信主,隨即進入中文大學修讀數學。我在大學期間認識和參與學園傳道會(以下簡稱「學園」)的事奉,慢慢建立了我對事奉的觀念和負擔。

  在2007年暑假,我參加了學園在南韓的大型宣教會議,遇到世界各地的信徒,從而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福音需要。那時我在禱告中對神說:若你呼召我做任何事奉,我都會回應祢。回家後,我向父母分享了我想事奉神和宣教的想法,那時他們十分反對和生氣。因那時我仍在讀大學,也未有很明確的呼召,便沒有堅持和父母談論下去。

  在2008年暑期,我人生第一次的短宣。當地有數以十數萬的大學生,卻只有幾位全職工人和宣教士向他們傳福音,看到當地比香港有更迫切的福音需要。在短宣異象分享晚會上,當地的宣教士挑戰我們,即使你沒有明確的宣教呼召,仍可嘗試花一年時間再到那裏作短期宣教士。我因心中的感動,便單純地回應了這呼聲。我在回港後與人分享,教會和學園的肢體也支持我的想法。當我向父母分享關於短宣的想法時,他們一開始是很反對的,但後來也慢慢開放。最終在2009年8月,我回到了那創啟地區作了一年的短期宣教士。

  一年後,我便加入了學園作全職同工。一直到2019年2月,共有九年半的事奉,同年6月我感到神帶領我全時間的參與神學研究和教育的事奉,便報讀神學院的道學碩士課程。

  

  事奉託負

  我的事奉託負有三方面:

  1、普及神學教育

  我在和信徒接觸的經驗中,發現很多信徒心中其實藏着不少對信仰的疑問、神是神學上的問題,但平時很難分享出來,也不易找到解答。我的異象是去回應這些信仰和神學上的需要。

  首先,我期望在牧養的場景中,真切的聆聽到信徒生命中的需要、他們對信仰的疑問、以及他們在當下香港處境中實踐信仰時面對的挑戰和掙扎。然後,我希望能為他們的需要,尋找和建構合適的神學,並以平信徒能理解和實踐的方式去傳遞給他們。這便是我所說的普及神學教育。

  更進一步的話,我期望能建立到信徒反思信仰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針對他們自己的處境和關注去反思信仰,並能有信心自主在聖經中和神學資源中尋找答案。

  2、聆聽、多元、開放的牧養氛圍

  香港的主流文化早已步入後現代,信徒期望牧者的權力距離不會太遠,期望能開放對話,表達和牧者不同的想法和聲音。

  過去,我也遇過不少信徒,在權威式和不接納的教會氛圍中受到傷害。例如,信徒提出對信仰的疑問,卻被勸說不要想太多,有信心便好;或是有信徒對教會的某些做法提出不同意見,但卻被視為不聽話,會被批評和打壓;或是信徒分享到生命中的一些軟弱,卻不被接納。我期望能在牧養中,能做到開放地聆聽信徒對信仰的看法、生命中的掙扎、或是對教會事工的意見。即使最終我不一定認同或會為此改變教會的做法,但我期望能先明白對方,讓信徒感到被耹聽和接納。

  此外,我也期望適切地多運用新媒體(如FB、YouTube、Blog等),鼓勵信徒有更多表達和討論信仰的機會,令教會和牧者的權威能夠更多去中心化,培養信徒自立自主的生命,更多實現「信徒皆祭司」的理念。

  3、整全使命,連結社會

  過去香港的教會較靈俗二分,只關心堂會內部事務,較忽略社會中的需要。信徒對職場中的工作也有較負面的看法,認為在教會中事奉是較屬靈的,以致信仰和實際生活有割裂。我期望能在牧養上,能把整全的福音觀傳遞給信徒。一方面,能讓信徒把信仰融合到家庭、工作上;另一方面,也帶領信徒在信仰實踐上不只集中在佈道和堂會中的事工,也能延伸到關心社會的事奉上。除此以外,在講道和教導上,也不忽略提及貧窮人、社會公義、邊緣羣體等議題。還有,除了本地事奉外,教會也應投身在差傳和普世的事奉中。

  陳保焜(中國神學研究院)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