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對教會生活的影響
 探討禮儀及教會形式轉變


3027 期(2022 年 8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聯合成立之神學對談小組已於8月5日舉行「後疫情的教會生活:挑戰與更新」合一講座。由香港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主任牧師林振偉牧師、天主教中華聖母堂主任司鐸譚錦榮神父,及《時代論壇》社長任志強博士主講。

  林振偉牧師從堂會經驗作分享。他指與大多數聖公會堂會一樣,其堂會有七成教友是以家庭為單位,主張以生活為中心的信仰表達,因為教會生活是重要的部分,特別是主日崇拜中的禮儀。他直言疫情下,沒有實體崇拜對禮儀教會衝擊巨大,「因為禮儀強調參與,例如啟應、平安禮、聖餐等,但網上崇拜比較被動,無法做到參與成分,參與感消失對禮儀教會很大挑戰,人與人、人與上帝間失去交流。」

  他續言,疫情下牧養上的困難包括教友在網上可以隨時「轉台」,收聽其他牧者的講道,不少教友只聽講道部分,甚至每星期聽5至6堂講道,但亦因此令牧者加強了教導工作,投放更多時間預備講章。他又言,重新開放崇拜時,長者和兒童工作仍然停頓,因為家人不允許在疫情下返教堂,也連帶家長都不回去。因此堂會投放更多資源在電子媒介,他指如疫情嚴峻時開始了拍攝「每日5分鐘靈修」,他笑言本來打算做50天,但教友羣情洶湧,最終連同教區其他牧者合作拍攝,演變成新的模式,「網上製作邀請年輕人幫忙,甚至小六、初中學生,錄製祈禱、讀經片段並剪輯,增加參與度。」

  林牧師續指,因主教發出聖餐防疫指引,只能派餅不能派酒,避免交叉感染。不少人討論網上領聖餐的神學觀,但他認為與平常不一樣的事,不一定需要找個答案,反而他較關注教友自行在家領聖餐,不需要牧師,會成為日後不再返禮拜堂的借口。他亦指,英國聖公會現時針對「One Cup」和「Cups」有所討論,香港按指引則只有牧師可以飲,神學上暫未有深究結論。

  疫下無法實體聚會 禮儀生活顯見困難

  譚錦榮神父指出,在2020年2月15日至2022年4月20日期間,有403日停止公開彌撒。網上彌撒最大問題是無法領聖體,故教會採用打仗等極端時期或無聖堂之時的古老習慣「神領聖體」,但提醒教友神領聖體絕不等於實領聖體。他又指,慕道班無法到現場了解聖堂,恢復彌撒後,禮儀生活明顯有困難,領洗前亦未見過主教;而兒童主日學導師大多為年輕一輩,因不願意接種疫苗,令兒童主日學也無法恢復實體聚會。

  疫情緣故,醫院及老人院探訪非常困難,他分享有安老院長者希望領聖事,需要申請救護車接載回家,神父幫他領完聖事再載回安老院。他又坦言,恢復實體後參與率僅得以前85%,仍然有很多人怕感染,也有不少長者或年輕人沒有接種疫苗;聖堂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增加了不少行政壓力,又特別為無法進聖堂的教友安排在門口領聖體,幸得教友們沒有抱怨。

  他又分享,堂區在疫情期間增加不少愛德服務,如派飯、防疫物資予無家者和獨居長者,期間更見大角嘴區開始有年輕人吃「二手飯」,故此堂區也開始在該區派杯麵和乾糧。他又指,世界主教團代表大會關注到疫情下充滿悲觀的生活狀態,希望未來成為聆聽的教會,聆聽天主聖神的聲音,培養教友靈修生活,專注基層靈修,以及聆聽天主子民的聲音,「關心多點基層窮人,幫助他們尋找生命意義和價值。」

  新宗教改革的想像 另類延續信仰羣體

  任志強博士指,從《時代論壇》看到近年一些顯著現象,首先是招聘用的分類廣告由原來約兩版紙,近大半年增至最多五版紙,「反映各宗派人才流失嚴重,教牧同工轉行、轉工或移民。」其次是一口氣有三篇文章討論年輕人與教會關係,袁天佑牧師最後回應時提醒,教會失去異象就會失去年輕人,年輕人也就不需要教會。

  他又留意到一些後疫情現象,但不單是與疫情有關,更是過去數年累積下來。他直指,很多羣體大洗牌不單止在網上崇拜會眾會聽其他堂會,在實體亦出現同樣問題,例如「離堂」現象,橫跨不同年紀都有出現,沒有離開信仰但不再回教堂聚會;也有「流堂」現象,信徒在不同堂會間流動;同時有「離散」現象,不單止信徒移民,教牧人員移民比率非常高。

  「很多事情令我想起500年前的宗教改革。」種種現象下,令他重新想像不同的教會生活,並產生2020年代宗教改革想像。他嘗試在會上簡述,宗教改革發生的社會基礎,是當時教會內外,或多或少都對教會有不滿情緒,對教會某些事情感到窒息;而歐洲媒體革命的發生則成為物質基礎,當時古騰堡活字版印刷發明,首本大量印刷的就是《聖經》,「令大眾一夜之間有機會接觸聖經,短短一百年歐洲人識字率提高很多,令到更多人直接閱讀《聖經》。」

  他指,此令他聯想起2003年沙士期間網絡未發達,不少教會都只能透過電話維繫,今日網上崇拜則帶來整個教會生活的轉變。他解釋,網絡令權威轉移,教會愈來愈不是解釋信仰的權威;亦出現中心旁落(decentralization,又稱去中心化),對建制教會有相當不滿,網媒、社交媒體、自媒體大行其道,隨手可得的宗教資訊、信仰神學相關知識,令教會不再是主要權威,大量信仰小羣體逐漸浮現。

  他回應指,年輕人未必需要固有堂會,但仍然需要信仰基督的屬靈羣體,一同學習和實踐,或仿如500年前不再需要羅馬教庭的教會,另起爐灶,雖然斷裂,但共通性大致一樣,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信仰羣體。這令他更深刻檢視體制和架構不是必要,但教會需要成為人、世界、眾生之間的橋梁,他又認為新興信仰羣體的實踐雖然豐富,但不能盡是虛擬,信仰始終需要血肉之軀的交流。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