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教會的教會


2938 期(2020 年 12 月 13 日)
◎ 牧心世情 ◎ 吳志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約翰.衛斯理指出,教會能透過神學四邊形「聖經、傳統、理性、經驗」成為神學思考方法,因此弟兄姊妹的信仰實踐,便從聖經開始,依據信仰傳統幫助成為參照,然後以理性常識及羣體與個人經驗,在歷史裏不斷地思考神的作為,成為面對新處境思考方法的幫助。三一神掌管及護理的歷史裏,從主耶穌的榜樣來認識我們不可見的神,便曉得祂從沒離開活在帝國內被忽視的弱勢羣體,所以祂常與他們同席、同吃、同在,與他們重建生命的本源,回歸美好的肉身生命本質,就如創世記所指神看一切都甚好所言。

  經歷二千年世界的改變,跟隨耶穌的門徒對於與弱勢羣體的同席、同吃、同在,便透過不同方式來活現、演繹及重塑於不同文化中。香港集合了差不多歷史中各大宗派的傳統,我們也是從弱勢羣體中成長的同一根源。當社會進步,教會便同步集合以理性及經驗來重演主耶穌與被忽視羣體同行的故事。因此,教會過去推動了社福工作於香港社會體制出現,後來從工商業過渡到金融興旺的期間,香港人也累積了知識型的思考與實踐經驗,便透過社工、社會企業或創新實踐來轉化城市。由此而生,便是很多弟兄姊妹身體力行,看見多元的弱勢羣體生命的需要,便運用神賜予他們的恩賜、愛心及能力,發展成為眾多不同的機構或基督教社企,成為今日與他們同席、同吃與同在的信仰踐行。

  這種多元化回應不同生命的需要,他們不是教會,但卻是在教會敬拜三一神之後,被差派在不同崗位學效耶穌基督榜樣的行動。所以,他們本身也就是教會,因為他們與這刻的世界一同思考神的工作,也以生命來實踐使命。不是教會的教會,是由教會開始敬拜;弟兄姊妹便能思考處境,回應生命來成為教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