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膠政策


2841 期(2019 年 2 月 3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天氣轉冷,我和家人心癢癢想打邊爐,於是走到一間日式超市選購火鍋配料。

  不同於街市,這裏提供更多有機蔬果,亦可遇上以可持續方式捕穫的海鮮。理念是好,但我仍有一點猶豫,因為它們太過與膠為伴了,蔬菜一小包一個袋,南瓜好端端的卻裹上幾層保鮮紙,鮮魚五六小塊便用一個膠盤盛裝。

  我的一時之興,可要花上五百甚至一個禧年才可分解的塑膠,一想到此,一份罪惡感油然而生。近年全球興起走塑運動,我的掙扎,或許也是大家的掙扎。

  就以可樂為例,偶爾放縱飲一口,倒暢快吧。除非你奉行禁慾,否則飲下汽水不能也不該視為一宗罪。然而,可口可樂銷量驚人,其一年的全球樽裝產量,假如排成一條直線,樽頭接樽尾,竟可圍繞地球轉七百個圈。別忘記,這僅僅是諸多品牌的其中一個,若將所有用完即棄的塑膠水樽加起來,地上每秒就生產二萬個!地球可以這樣持續下去嗎?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當然可以做好本分,盡點綿力把飲完的膠樽洗淨才放入啡色回收桶。可是,就算全民響應膠樽回收,這也無補於事。年前,本地有環保團體抨擊,本港的塑膠回收不過是種「偽回收」,因為回收桶內逾九成的塑膠最終只會淪為一般垃圾運往堆填區。理由?回收業界表示,膠樽回收成本高昂,沒有政府幫補,往往注定是盤蝕本生意。

  與其怪罪小市民,倒不如把矛頭指向生產商,畢竟一款飲料選用甚麼物料盛裝,乃是後者的決定。加上生產商財雄勢大,大可研發新的包裝,甚至推出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改以水機出售,讓市民自備水樽購買),務求減少環境禍害。問題是,一些商家為何可以經年累月搭上便車,一股腦兒只顧圖利,完全漠視任何環境成本?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負責監管的人大開綠燈。其實,政府大可仿效「四電一腦」的事例,向飲料生產商採行「污者自付」(polluter pays)原則,迫使有關人士從善如流,為地球、為下一代多走一步。

  走塑運動是個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物的關係,擺脫即棄文化,多些關注一件物件的生命週期。當中,離不開一份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