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傳道的「矜憫為懷」精神


2841 期(2019 年 2 月 3 日)
◎ E療行傳 ◎ 林偉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香港的醫療傳道工作中,有很多人都聽過「矜憫為懷」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有特別的意思,是基督徒醫生、護士和院牧們都具備的生命素質,以此關懷每一位病人。

  「矜憫」二字有來自《晉書》王濬傳:「誠宣加恩,少垂矜憫,追錄舊勉,纂錫茅土。」在李密《陳情表》有此記載:「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矜憫」二字多用於人倫憐憫之情,但若將兩字拆開研究,意義更為深長。矜者,憐也,所謂「天矜予民」;而憫者,則憂也,哀憐也。憐憫亦有「同苦」之意,意即與別人一同設身處地,同受損傷,同忍痛楚,一同嘆息流淚,一同悲戚與憂患。「矜憫為懷」意即以謙卑的態度,雖然是高位者,但要好像僕人一般的服役人羣,對痛苦患病的人予以關切和憐憫。

  若將「矜憫」放在醫療護理的工作上,就變得更有意義,醫生護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學效基督的卑微,願意倒空自己,服侍病人,並且透過基督教愛人如己、愛主愛人的理念,使病者在痛苦中感受天父的大愛。

  我們得悉香港教會早期開設醫院的目的是為了傳教,因此一直設有專職的牧師和男女傳道人,他們每天在門診部和住院部向病人傳教,分送聖經和小冊子,邀請病人參加聚會。傳道人鼓勵的話和醫生行醫是互相配合的,《聖經》的真理可以醫治病人是當時新的思路,把注意力盡可能從肉身的痛苦轉到福音帶給他們平安和喜樂。

  百多年前,西方傳教士醫生千里迢迢來到香港,當時香港只是一個不毛之地,他們第一要克服長遠的水路行程,途中不知死了多少宣教士和他們的家人。來到之後,水土不服有之、患病得不到足夠藥物治理有之;再加上他們也會被病人感染疾病,所以他們每一日的工作都冒著健康和生命的危險,但他們還是來了,做了,活出了基督僕人的樣式,這正正就是「矜憫為懷」的表現。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前院長巴治安醫生編著的《矜憫為懷》(A Hospital for Hong Kong)有一段啟發人心的記述:

  「醫務傳教士為何東來?他們為何要放棄舒適的家園?為何放棄在本國大有前途的機會?為何遠赴中國,經歷無限艱苦,甘冒生命危險?當我們揭開香港醫院的一頁時,我們將會看到他們的勞苦並非徒然,而且發揮深邃的影響力,遍及整個中國……。對他們自己來說,福音是他們一生中所能得到最美的東西,所以他們希望盡可能與更多人分享。有些宣教士不太確定西方宗教比其他一切更優越,他們感到有需要盡力行善,將其餘的事交給上帝。最近還興起了一種「個人整體」(Wholeness of each individual)的理論,他們認為「個人整體」會受許多因素影響而破碎,疾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要透過一些治療程序,盡力協助這「個人整體」恢復完整,這更是一種超過藥物的醫療程序了。」(巴治安《矜憫為懷》,第12頁)

  百多年前,醫療宣教士已全人醫療,心靈關顧並非純粹宗教的需要,而是「個人整體」,是對人的尊重和關愛。事實上,除醫生護士的專職外,院牧工作也是專職,使人在困苦中得到安慰和鼓勵,在病榻上仍能體會上帝有信、人間有愛,這就實踐着「矜憫為懷」的精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