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視人生


2759 期(2017 年 7 月 9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大學一畢業,我即嚐奢侈,一整天黏在家,看想看的書,寫想寫的文章。當年,坊間仍未興起時下一些詞彙,如「休耕年」或「工作假期」等等。 

  我是幸運的一羣。爸爸任職公務員,退休後獲發長俸,恰似間接給我一張「豁免工作證」,紓緩了我養家的壓力。

  但換轉地球另一角落,情況大為不同。《謊言的故事》是本得獎繪本,描繪一個夢想成為畫家的韓籍小豆釘,碰上世界各地的小朋友。讀者每翻一頁,便讀到一地鮮為人知的事。先是一位吉爾吉斯的男童,揹負五十公斤煤炭,徒步走出陡峭的地下礦場。接着一頁的小男生寄宿在印度一所地毯工廠內,必須每天工作十四小時替家人還債。再揭一頁,一個膚色黝黑的男孩抱着雙膝,孑然坐在一片墓地林立的沙地上,該頁的說明文字格外沈重:「烏干達每年有十一萬名兒童因瘧疾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人生就是如此,參演的人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舞台。這個舞台除了因地而變,亦會因時而異。社會學家呂大樂說,香港孕育了四代不同的人。第一代人生於亂世,為了逃離戰火而從國內南下香港。他們歷盡滄桑,逆境時也可以平常心看待。第二代的戰後嬰兒長於香港的黃金歲月,社會機遇處處,只要考取一紙學歷,不愁無法改善生活。他們擁抱競爭,篤信努力可以改寫命運。第三代人面對經濟轉型,短期合約取代終生受聘。由於上一代早已位居公司要職,這一代人面面向隅,年過三十也難意氣風發,被迫重新審視人生只為工作的世界觀。第四代人在父母高度監控下成長,隨着出生率下滑,獨生子女往往獨濫家中資源,尤其教育方面,父母無一不願大力投放,求學從此變成軍事競賽。第四代人的時間表擠得密密麻麻,但自發參與的卻不多。小孩急着適應社會的叢林法則,「個性」淪為一種奢侈品。

  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的故事與其身處的「社會時間」(social time)彼此交織。專欄名叫「平視人生」,編輯旨在「邀請信徒撰文,不仰視也不俯視,不亢不卑地平視人生百態」。人離不開社會,乍聽十分行貨,卻提醒了我,站在成功的人前毋須恭維,走近失敗了的也不必在門縫裏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