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56 期(2017 年 6 月 18 日) ◎ 信.道.靈.心 ◎ 陳錦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如果這情況是由於教會的制度、宗派的定規所造成,但制度與定規不是今天才訂立,而是承襲已久。那麼我們不禁會問,為何在最初信徒與教會有好的連繫時,這些制度、定規沒有產生「應有」的影響。而要在後來才「干擾」到這些成熟信徒的感受。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教會真的變了。一個不能排除的現實是現代一些教會引入了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一間教會。從教會要有條不紊的運作上出發,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會令對個人特性與需要的敏感度降低了,而在其中的信徒會感到他所認識的教會改變了,漸漸與這等教會脫節了。
一個可能性是人在信仰路上長大了,對事情的看法改變了。或者可以說是信心到了另一個階段,正如在五月十七日筆者在本欄中論到的近似,與教會脫節是人在信心階段中走到圍牆的時候。除了對教會的看法有所改變,這當中最大的困難可能是舊有的教會牧養模式不能協助這些信徒再向前走多步。一般的牧養模式最適切於培育信徒認識聖經,熱心追求,甘心事奉這等「正面」的層面上;未必恰當地牧養到提出質疑,信心上感到懷疑,或挑戰傳統與權威的信眾,以致這些有較為「負面」感受與看法的信徒感到與教會脫節了。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個世界改變了,而教會沒有因應這種改變作出調適,依舊的故步自封。而處於這個變幻世界中的人或信徒,感到拿着教會這一套根本就不能幫助他們面對這變幻的世界,這令他們與教會脫節了。
無論這些脫節是因教會、個人、或是世界所造成,我們都要面對一個事實,是世界和其上的所有一切都在轉變中。我們可以怎樣執着基督不變的愛,在這千變萬化之中,幫助我們個別的信徒,讓他們/我們不會與教會(這羣被召出來的信徒)脫節,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