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民日


2756 期(2017 年 6 月 18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對尋求庇護者並不陌生。由一九五零年代末開始從中國內地湧來香港的中國人就是尋求庇護者(不論因經濟或政治因素),而香港就成為他們的家。一九五零年代末至一九六零年代來香港的中國人有一百萬。我們或我們的朋友中可能就是尋求庇護者的後裔。踏入一九七零年代中,因英國政府決定,香港成為接收來自越南尋求庇護者的第一收容港。由一九七五年至二零零五年,香港總共收容了超過二十萬名滯港越南人。不論這是否香港人的意願,香港為尋求庇護者曾提供最直接和須要的人道救援。所以,若說尋求庇護者建立今日的香港,這實不為過;又若說香港是尋求庇護者的避難所,這也不誇張。那麼,香港社會是否有從這段歷史建立自己?

  回歸後(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可以自行決定她對尋求庇護者的政策。雖然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不適用於香港,但香港政府最後都給予一千多名滯港越南難民居留香港的資格。此外,特區政府仍接受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簡稱《公約》)適用於香港(一九九二年簽署)。但在二零一六年一月,有記者詢問行政長官梁振英,香港會否考慮退出《公約》時,他回應,「如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做。」他的回應不純是他個人立場,更反映某些社會看法。他的回應帶出幾個課題。

  第一,在香港尋求庇護者的人數是否急劇上升,導致香港社會在財政上和空間上無法承載?第二,尋求庇護者在香港生活期間是否製造嚴重社會問題?這是因尋求庇護者滋事所致還是因審批時間過長和不准他們工作的政策引致?第三,現時申請庇護的機制是否有嚴重被濫用(例如,申請者主要是經濟難民)?第四,甚麼是香港社會引以為傲的價值?就着頭三個課題,我不打算在此交代,因為問題的核心是價值。只有認識和持守我們的價值,社會才會用心解決問題面對的困難,而非消滅問題。坦白說,提出退出《公約》者反映他們對尋求庇護者沒有絲毫憐恤之心、建議將尋求庇護者安置在禁閉營者反映他們對《公約》毫不認識和認同。對他們來說,尋求庇護者是數字,不是面容。

  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年。究竟甚麼令香港人引以為傲?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在全球排名頭一百所大學中有四間來自香港、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還是一個對陌生的無助者沒有拒絕的城市呢?這是一個關乎價值的課題。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