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人口結構變化
 反思教會牧養策略


2752 期(2017 年 5 月 2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統計數據往往為教會提供牧養方向,早前政府發布「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結果」,反映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其中部分數據正好帶出牧養須關注的課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五月十日,假基督教平安堂舉辦「從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看牧養關注」交流會,透過宏觀人口統計分析,反思牧養策略。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研究助理劉梓濠引述統計處數據指,油尖旺區、荃灣區、離島區的人口平均每年增長率較其他地區高,其中油尖旺區人口急增4%,數字值得關注。「油尖旺區於二零一四年人口密度排行全港第三高,一般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少有大幅增長,但該區卻於兩年間多了二萬六千人。」年齡及性別結構方面,「零至十四歲」及「六十五歲或以上」組別均較兩年前增加,惟「十五至四十四歲」組別卻錄得大幅下跌,以致總撫養比率較二零一四年上升,反映在職人士的壓力。其中,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增長最高為元朗區,其餘高增長地區均普遍位於新界,故新界的總撫養比率近兩年亦急升至全港平均水平,一反以往低於九龍及港島區的現象。

  他亦就「在港居住年期」數據方面作出分析,估算香港大約有五十七萬新來港人士,較二零零六年上升十二萬人,佔全港總人口7.8%,為數不少。然而根據教會普查數據顯示,二零一四年受訪教會中只有約四千六百位新來港會眾,僅佔全港新移民人數不足1%,而新來港會眾中位數為一,代表一半受訪堂會中最多只有一位新移民,此現象值得關注及思考未來的牧養策略。

  人口變化帶來挑戰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則按照人口變化,分享可行的牧養策略。他引述數據指,元朗區青少年流失率最高,很大可能是因為元朗交通不便,又因區內工種不多,故青少年因工作緣故而遷出元朗。而黃大仙、觀塘及葵青區則有較多長者居住,該區教會應積極開展長者事工。

  談及老齡化帶來的堂會挑戰,他認為常費奉獻將會減少,另因團契活力下降,會眾出席率與事奉亦會減少。「不要以為退休信徒多時間返教會,其實退休後時間可能更不穩,如去旅行和定期到外地探親。」所以,教會要思考有些活動可免則免,可減則減。另外,由於退休人士數目愈來愈多,所以聚會或課程可由晚間改至日間舉行,甚至兒童主日學導師也不一定要年輕人擔任,可以仿效外國做法,邀請年長者擔任導師。

  此外,在港非華裔人士數字亦明顯上升,教會實有責任開拓此禾場。「作為城市教會,是否仍維持一貫『港式奶茶』文化?還是可以在其他時段,發展不同語言事工?」有見本港以英語及普通話為慣用語言的情況愈來愈多,胡牧師建議教會應多接觸這些羣體,開設英語及普通話團契,但強調不是放棄廣東話,而是兼容其他語言。他又指,教會不一定只在星期六、日舉辦聚會,平日也可與其他機構合作,善用教會場地發展特定行業的福音事工,如餐飲業和零售業等。

  關顧牧養不同羣體

  數據顯示,本港離婚及分居率都顯著上升,同時亦有遲婚現象,尤其女性方面則更為明顯。基督教主恩會職區區牧鄭玉橋牧師以「牧養單身信徒」為題,指其教會並非強調單身牧養,只是在職青羣體看到此需要而給予幫助。她表示,教會主要針對單身者的人生方向、感情需要及壓力,以及教導會友如何建立感情生活,同時面對單身生活遇到的試探等。做法包括開辦個人成長課程、教導正確戀愛和婚姻觀、建立宣教平台讓會眾參與社區服侍等,至於牧養喪偶者,必須讓他們找到人生異象和恩賜,有助其走出哀傷。

  中華基督教會油麻地基道堂主任陳誠東牧師則分享牧養新來港人士的經驗,他介紹其中一個團契小組,大部分都是由國內來港定居者,多只有一名子女,並希望子女能融入羣體。他又留意到,小組內的新來港家長大多不懂教子女英文,故認為教會提供的英文班甚有幫助,而且她們常會主動提問和思考信仰問題,願接受祈禱和分享心底難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