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志


2666 期(2015 年 9 月 27 日)
◎ 心靈絮語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汪維藩老師離世的當日,我和淩維、靈曉去看望汪師母,師母抱住我痛哭,一向硬朗堅強的她,此時像孩子一樣無助,難以適應突然間踽踽一人。我們也恍惚,仿佛汪老師正從書房緩緩走來。

  幾年來,汪老師一直預感時日不多,在寫作《自牧》時,曾擔心寫不完計畫中的一百篇,感恩的是,他不僅寫滿了百篇,還如願結集出版,這是我們略感欣慰的一件事。《教材》的「卷首語」,也按照他的想法,堅持寫到最後一期。

  然而,讓人痛心的是,他還有許多未竟之志。就在他離世的前一天傍晚,還在和陳永濤老師商量一個研討會的規畫,他是個特別珍惜時間的人,從未想過封筆,從未停止過神學思考,從未停止過對神學院,對教會的牽掛。對他來說,這些遠遠比生命更重要。

  在《自牧・大隱隱朝市》中,他說:「但我難以完全忘懷得失,在不為人所注意和關切的時候,不為人所諮詢和傾聽的時候,總難以『陸沈』並淡入歷史……這是我晚年靈性上的一道坎。」,在《自牧》中,隨處可見這樣的自我解剖,在神的面光之中,他坦然得像個孩子。

  現在想想,不是「忘懷得失」這麼簡單。他們這代人,整整失去了二十年最寶貴的光陰。八十年代復出之後,百廢待興。當時他們已年過半百,卻如年輕人一樣,以爆發之力,傾心、傾情投入。所以,他們計算年紀的方式,和尋常年代不一樣。那種烈火中熬煉出的責任與擔當,豈是「得失」二字所能概括?

  但願汪老師和他們這一代的未竟之志,有更多的人來接棒。「主軛在肩,望自珍重,他日願再相逢。」(《辭別母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