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第九屆週年牧養研討會
 多元氛圍下的證道與教導


2666 期(2015 年 9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現今多元世界底下,同一代人對社會和信仰有着不同的理解。講道者自身的社會背景、神學傳統,以至政治文化意識,都影響其宣講及教導,甚或誘發起爭論和羣體張力。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第九屆週年牧養研討會2015,已於九月十五及十六日舉行,有約二百三十人參加。研討會今年以「多元氛圍下的證道與教導」為題,探討教牧如何在多元處境下作證道和教導,使教會能在差異中合而為一。

  葉菁華:不同理解產多元格局

  首日,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葉菁華以「證道神學:不同的理解」為題分享,他不諱言華人教會對證道神學的討論較英美地區少。證道神學的關鍵是「道」,但對於「道」的理解,有認為重心是聖經的文字,較重視對處境的教導和指引;有認為重心是今天活着的基督,較重視與處境的關聯和對話,「如此細微的分別已令我們對信仰理解出現不同。」

  葉教授指,相信重心是聖經文字的信徒,對於上帝如何默示聖經也有不同看法。如有認為聖經是聖靈以默書方式寫成,經文無需理會作者及經文的歷史文化背景,能放諸四海皆準;也有認為默示方式是由聖靈感動被揀選的人,把上帝的話語用人的話語表達出來,因此經文需要按歷史文化背景理解,「按後者立場,證道需要把聖經作者的世界與教會會眾世界聯繫起來,證道的任務就是『搭橋』。」

  他續指,相信重心是今天活着基督的信徒,會認為證道是崇拜中的重要一環,要與其他環節互相配合,使會眾與活着的基督相遇。但亦會因較着重耶穌的神性或人性,對信仰產生不同理解,影響講道取向。例如認為耶穌同情奮銳黨,宣揚天國帶來地上的公義和平;與耶穌不理塵世政治,只宣揚天國帶來靈魂得救,結果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葉教授反問:「今日教會的張力是否來源這兩種不同的理解?」

  「巴特曾說講道需要『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但在今天,看與不看網上資訊已很不同,所以證道時看哪份報紙,受哪個世界的影響就變得很重要。」葉菁華教授明言,在講台上講者形容社會事件用詞已顯示自己的立場,故在證道中要達到對處境完全客觀中立是不可能的。講者要多問自己內容是否有理據,經得起考驗,還是純然偏頗沒有基礎支持。他以「所知愈廣,所恕愈多」作勉勵,要理解和寬恕別人不同的說法,要合而為一,而非削平彼此間的差異。教會因對證道神學不同的理解,加上社會文化的影響,構成教會證道取向多元的格局。

  歐醒華:道成肉身的證道神學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實踐科)歐醒華牧師回應時指,雖然教牧對證道神學或有不同的理解,但卻有同一目標,就是使人因信而有得救智慧、推動信徒活出蒙恩生命(提後三14-17)。他認為以基督為中心的宣講應包含救贖神學和創造神學,但華人教會較少談後者。

  歐牧師指,證道者要成為證道器皿,讓人遇見「道成肉身」基督,首先要聽聖靈的道,後向人講道,才能讓證道者的心向會眾的心說話。他建議教牧使用「分比問想」的方法預備講章,先親自領悟所宣講的道,而他認為最重要是把大道理與小生活建起橋梁,在日常生活中多傾「基督偈」,把信仰的大道理結連生活。然而,他又不諱言:「禮序能夠塑造生命,惟今日教會過於看輕聖禮部分。」他鼓勵教會把聖道與聖禮結合,禮序配合講題信息,藉禮儀塑造信徒生命。

  任志強:媒體引發教會新挑戰

  次日由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席助理教授任志強博士以「教會傳統的承傳:合一與多元」為題,指出基督教自創教起便擁有多元傳統,例如基督教是在多元社會文化氛圍下誕生、上帝本身擁有三個位格、四福音書對耶穌有不同描繪、保羅寫書信目的是回應教會內多元面貌等。正因多元思想,教會羣體一直就教義、釋經、神學和聖禮等問題爭論不休,但多年來均無「撕裂」之說,然而近年的政治爭議卻令人感到教會撕裂,他認為原因是信徒視之為威脅生死存亡的問題。

  任志強博士解釋,這種因多元帶來的「撕裂」危機是由媒體差距引起,最終可以改變教會的生存形態。他比較傳統主流媒體與流動新興媒體,兩種媒體的特質和取向各異,讀者亦因此孕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隨着視野轉變,人們不再從單一媒體接收資訊,故過去的主流媒體失去壟斷位置,資訊來源不再定於一尊。「所以人們對世界的判斷不再來自寡頭權威,教會內也沒有一言堂,變相直接衝擊教會的權力結構,改變其生存形態。」

  他形容這是一場方興未艾的媒體革命,流動網絡和社交媒體將傳統主流媒體推向邊緣,原有的資訊中心面臨瓦解,失去固有權威令穩固的組織將面臨徹底重組。他續以五百年前古騰堡活字版印刷引發的媒體革命為例,「因為主流媒體角色改變,權力由梵蒂崗教廷、神父、主教下放至民間,打破只有教宗才可按正意解釋真道的權威,結果教會形態發生巨變。」他認為此情況與今天社會十分相似,估計極有可能出現一場牽動全球的宗教革命。

  不過任志強博士坦言,自己只可看到問題本質及局勢,未能構想解決方法,但他強調上帝的教會不會消失,只是教牧同工須思考教會存在的形式,以至能承傳多元中合一的傳統。「今天我們仍生活在世,信徒要了解自己並非超然物外,認識教會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並順勢而行。」

  盧龍光:重視多元避免兩極化

  前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總結時表示,研討會上看到教牧同工願意講真話表達意見,過程中亦充滿「情」,這兩樣元素對牧者或基督徒而言尤其重要。談及社會的多元氛圍,他認為人們只看到「兩極」卻看不到「多元」,希望研討會能提醒教牧同工不要陷入兩極對立的情況中。

  他又提到「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的說法,「今天其意思已泛指媒體,不單指了解世界發生的事,更讓教牧同工反省講道內容是否『落地』,有否真正明白聽道者的聲音等。」他期望大家能夠繼續分享、聆聽和尊重,不要在過程中標籤別人,令信徒在基督裏能夠合而為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