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


2666 期(2015 年 9 月 27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我渴想的子女。

  他們經由你而來,卻不是從你而來,

  而雖然他們跟你在一起,他們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安頓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安頓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房子,是你無法到訪,甚至在夢中也不可以。

  哈里利紀伯倫,《先知》

  

  《先知》是黎巴嫩詩人哈利里紀伯倫的代表作,內容包涵了生命以及人間的種種狀況:包括愛情、婚姻、子女、付出、飲食、工作、樂與哀、房子、衣服、買賣、罪與罰、法律、自由、理性與激情、痛苦、自知、教導、友誼、交談、時間、善惡、祈禱、歡愉、美善、宗教和死亡。

  這裏的「先知」,當然沒有未卜先知的意思。在文藝復興、啟蒙時期之後,「先知」更多時是指一些獨具慧眼的人,往往能夠在紛亂的世情中看出事情的本質,在眾說紛紜的嘈音中直指問題的要害、關鍵的核心,恰如暮鼓晨鐘, 為一個亟亟尋找方向的迷失時代提供一個指導性的方向。

  譬如子女,就可以引申到一切我們所珍愛及擁有的關係。

  我們的孩子並不是我們的孩子,雖然他們確實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他們的來到,並不是出於父母的意志—在一個實際的意義來說,為父母者亦是近乎身不由己—而是出自「生命的自我渴想」。他們經由我們撫養成人,可他們卻不屬於我們。他們是獨立於我們的個體。我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向他們強加我們的想法。他們有屬於自己的靈魂。就像我們一樣,他們有各自交帳的對象,跟我們毫無關係。我們安頓他們的身體,為的是好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靈魂。

  在這樣一個世界中,愛才不至於腐化成為擁有甚至貪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不至於陷墮為計算與利用。所有人都有同一個負責任的對象。而每個人,不論國族、年齡與性別,在創造主面前都生而平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