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78 期(2014 年 1 月 19 日) ◎ 新聞捕手 ◎ 羅杰才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伊院位處九龍市區最貴重的地段,如今政府四處覓地建屋,這片土地實在令人垂涎。但伊院即使遷建,全港醫院整體的病床數目並不表示會增加,換言之,醫院床位不足的問題仍是不會改善。
雖然最近有北大嶼山醫院落成,天水圍醫院亦準備上馬,瑪麗、明愛、聯合等醫院都準備重建或擴建,病床是會稍微提升,但醫院的床位仍是未能滿足人口增加和老化帶來的需求。況且公營的醫院都要與社區彼此相連,其他地區的醫院並不能有助紓緩市中心的需要。雖然私營醫院雖無地區限制,但因為醫生的選擇,市中心仍是首選。
我們不知新建的伊院是怎樣的規模,但現在的伊院有二千病床,新院能大幅增加的可能性甚低。如果要趁着這次伊院遷建而大幅的增加市區醫院的床位,伊院遷院後在原址再建醫院,肯定是唯一的選擇。而且也只有這個構想具備可行性,除此以外,要在九龍市區覓地建醫院,根本不可能。因為伊院的地段本身就是醫院用地,既不用周章,也不會有區議會、城規會的阻力,只要解決工程的規畫和日後的營運模式就可以了。
有意見認為,伊院原址可以興建公私合營,以服務中產人士或有保險賠償的病人,甚至服務外來的求診者,這些都可以探討,只要能減少醫療的需求壓力,都是好事。但伊院地皮有價,如今建屋優先,大埔原定用作私家醫院的地段,豈不是收回建屋嗎?所以政府未必一定會再建伊(醫)院。因此教會(特別是九龍區的)應該促請政府落實若遷院,應再建伊院。因為關愛病人治療的需要,也是「愛鄰舍」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