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理財要透明
 應交代全面報告


2578 期(2014 年 1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堂會每禮拜收納信徒奉獻,配合發展計畫投放在各事工上,有時候有盈餘,有時候出現虧損。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於一月十一日舉行「理財有道:個人理財及堂會理財」教牧及信徒培訓講座,由香港會計師公會資深會計師、堂會執事袁海柏先生分享如何妥善理財,作良善又忠心的好管家,聚會共有八十七人出席。

  「財富是上帝給予人管理的,無論是有錢還是窮寡婦,終有天要向上帝交代如何使用手上的資源。」袁海柏先生認為教會理財只有一個基礎,就是當良善又忠心的管家。盡管不同堂會有不同使命,也會影響資源的投放,但理財必須要持守「真實」和「公平」兩大原則,也應找有相關專業的會友擔任司庫,並建立健全的理財制度。但他強調堂會仍然是地上組織,有一定程度需要向公眾交代,他提醒管理層別常打着「只需向上帝交代」的旗號,忽視向會眾交代理財狀況。

  袁海柏先生指出,堂會理財應以符合規定、問責交代、自我檢視及事工發展為目的,但堂會常忽略自我檢視部分。他建議財政報告完成後,可以與過往的財政報告作出比較,檢視金錢是否用得其所,也方便往後制訂財務計畫,他坦言:「好多堂會的財政預算都是直接把去年的預算加減百分之五便了事,永遠停在框架內。」他提出配合財政監控,制訂「零基預算」,每年由零開始。

  堂會主要的收入源自於教友的奉獻,但袁先生直言教牧同工甚少在講壇上教導奉獻態度,「教友會視十一奉獻為家用,但我認為停在責任層面是不足夠的,奉獻應該是恩典的回應、分享,教會需要重新教導。」他回應近日法律改革委員會報告關注非牟利機構改變捐款餘額用途的安排,他建議堂會處理專項奉獻時,可先加入「如計畫結束,奉獻餘額將放於堂會經常費用內或相關計畫中」等字眼,讓堂會有主導權處理餘款。

  他亦言不少堂會「憑信心運作」,只預算支出而沒有考量是否有平衡收入。他指堂會應先分辨開支類別,經常性與非經常性,固定行政開支與事工開支,方便理財。「誠信不單是不騙人、不坦白,誠信是要讓人看得見。」他鼓勵堂會理財要有適當授權、正確記錄、良好監察、高度透明、符合規定的處事原則,就能建立可見的誠信。

  他指一般理財共分五個基本工作範圍,包括收入管理、資源運用、財務計畫、過程監察、成效交代,他特別着重成效交代:「弟兄姊妹奉獻參與神的事工,他們有權利知道餘下的錢是用作投資還是其他用途。」他以攝影作例,指出需要用不同角度的拍攝才能把整件物件完全呈現而不被遮掩,解釋交代財政亦然,在理財時一般會使用資產負債表、收支表、現金流動表三個不同形式的表格作記錄,從多方了解財務實況,也應每年使用相同的準則,以便與舊記錄作比較,並透過合適的平台發表。

  袁先生在問答環節時建議,堂會應最少有三個月儲備,六個月更為理想。他坦言投資和投機難以辨別,說:「投資時不要讓人感覺是投機。」他建議堂會內部的投資委員會應先𨤳清投資目的是保本、保值,還是產生合理回報,資金是否需要流動等,並制訂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建立教友對堂會的信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