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自由、禮儀互尊」
百年教會──基督教潮人生命堂


2360 期(2009 年 11 月 15 日) ◎ 特稿 ◎ 李金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 電郵推介 電郵 :: 臉書推介 臉書 :: 推特推介 推特
 

  19世紀30年代,由德籍傳教士郭士立(Karl Gutzlaff, 1803-1851)起而呼召至潮汕宣教,影響美國浸信會、巴色差會及英國長老會,先後派遣傳教士至曼谷及潮汕一帶宣教。其中浸信會?為仁(William Dean, 1807-1895)、約翰生(John W. Johnson, 1819-1872);長老會賓為鄰(William Chalmer Burns, 1815-1868)及施饒理(George Smith, 1831-1891)等傳教士,透過曼谷─香港─潮汕的跨國網絡,在潮汕華人信徒的協助下,成功地在潮汕建立兩會的傳教事業,由是福臨潮汕。潮人生命堂即由潮汕長老會及浸信會的教牧、信徒南下香港,共同組成具有方言特色的華人獨立教會。

  

抽紗連枝興旺教會

  原來清末民國,地處沿海的潮汕鄉民,不少浮海出外謀生,遠至暹邏、越南、星馬,近至香港。而寓港潮人,至1930年代,為數接近3萬人,從事各行各業,其中以營商最為突出,包括航運、南北行轉口貿易、茶居、抽紗、客棧等,尤以南北行之潮幫最為顯赫。而抽紗業則與潮汕基督教信徒來港發展,關係密切,此乃抽紗業源起於潮汕教會之故也。根據教會之記錄,據說潮汕美北浸信會女傳教士納胡德(Sophia A. Norwood),下嫁長老會福音醫院院長萊愛力醫生,眼見從事苦力的貧窮會友,生活艱困,遂教導貧困會友之婦女從事織繡,又代其將產品轉銷國外,獲得厚利,內地會友爭相來汕學習。而潮汕的抽紗業亦由是興起,成為當地著名的出口商品。香港為遠東轉口貿易的中心,故不少從事抽紗業的潮人信徒,於20世紀初,相繼南下香港建行營銷,至40年代初,為香港潮人抽紗業的全盛時期,多達六,七十家。

  上述此批「潮屬宗主同道多業抽紗」的信徒,在港謀生之餘,切望崇拜。此一需求,於1909年出現契機。時長老會福音醫院之懷敦幹醫師(George Duncan Whyte, 1879-1923),因例假返國結婚,回程時,路經香港回汕,有見及此,勉勵抽紗業會友陳質亭及黃仲山等設潮人禮拜堂,結果借皇后大道中青年會聚會,並向汕頭區會,聘請丘家修來港牧會,稍後並聘吳道元及吳錦堂為教師(傳道)。其間廈門信徒謝奕棣,以廈、潮同屬閩南語系,方言大同小異,樂意加入,合組「汕廈基督教會」,信徒日增。惜一次大戰爆發(1914-1919),香港經濟蕭條,會友重返故鄉,而聚會亦因而告終。直至大戰結束,經濟復蘇,該會會友重返香港營商,至1923年汕頭區會幹事林之純牧師(1886-1980)因事來港,「見群羊四散,則勉同道復會禮拜」,並獲林兆禧、黃樹德、黃仲山、吳寵榮等抽紗商人信徒支持,籌得二千餘元作為復會基金,遂行復會,定名為「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

  復會之初,聚會人數只有二、三十人,初借堂於鵝頸橋的燈籠街禮拜堂、伊利近街之培道聯愛會。繼而租堂,先後四遷,至1930年才租定於大道中35號,商務印書館4樓。期間除向汕頭區會,要求差派攝理(臨時)牧師協助外,包括林之純、孫渭文、郭景雲、林重三等,以林之純任職攝理牧師最長。並聘請教師、主持聖工,如吳道元、彭萃賢、黃仲仁等七位。而更重要則為成立值理會,由會眾推選值理,首屆值理林兆禧、黃樹德、吳寵榮、陳潤生、蔡漢源、曾業文、孫佳廣等七人,主理會務,遂行「自管」。復會之初,設有基金,以至會友相繼奉獻,時值理多為抽紗商人,通曉生財之道,透過分租堂址,將基金放息生利。直至40年代,每年所需4,000餘元經常費,均能自給。教會所需之設施,如鋼琴、風琴、大鐘,均獲會友捐獻,因而具有「自養」之能力。及至30年代,該會起而「自播」,一方面以家人為吸納對象,引領妻兒子女入教;一方面推行傳教,於1932年首次跨越維多利亞港,於加連威老道、廣東道等舉行祈禱會。隨著奮興佈道家宋尚節(1901-1944)應伯特利佈道團之邀,至華南地區佈道,足跡歷經香港、汕頭等各地,促使該會信徒靈性火熱。於1936年成立「旅港潮人基督徒佈道團」,四出傳道,走遍同鄉會友開設之抽紗公司、工廠。更進而跨海至紅磡、蘇屋村、九龍城、尖沙咀,進行分區佈道、福音由是廣傳港九,而於九龍開花結果。九龍城會友日見增多,又因其赴香港堂聚會,舟車勞頓,1937年遂於九龍城宋街3號地下聚會,成立九龍城支堂。翌年佈道團又在潮人聚居的尖沙咀,選擇海防道35號2樓成立佈道所,為潮胞提供新聚會點,至1941年改為支堂。而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遂能自播,由一堂而發展成為三堂。

  1941年正當該會成長之際,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香港淪陷,社會民生因戰亂而殘破,寓港潮人相繼返鄉,聚會人數銳減。然而由於戰時管制,港九水陸交通不便,且多查禁,留港信徒被迫就近支堂聚會,歷經三年零八個月慘淡歲月,而三堂會友亦漸成分立之局。

  

旅港潮人落地生根

  及至1945年大戰結束,香港重光,回復英人管治,國內會友相繼回流,教會回復昔日之蓬勃。遂向汕頭聘請蔡欽光、姚素靜及吳恩溥三位教師,分別擔任九龍城、尖沙咀及香港三堂的聖工。期間隨著國內時局不穩,大量內地難民相繼湧入,且不少為潮汕浸信會信徒,該會面對時局變遷,遂出現了易名及兼容聖禮的變革。就易名而言,鑑於「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一名過於籠統,且教會乃屬「堂」而不是「會」,故於1947年最終決議改名為「潮人基督教生命堂」,意謂信耶穌之最要者為得其生命。而三堂亦隨之改名為「香港潮人基督教生命堂」、「尖沙咀潮人基督教生命堂」及「九龍城潮人基督教生命堂」,顯較具體而名實相符。就聖禮兼容而言,長老會乃行洗禮,浸信會則行浸禮。為求吸納潮汕會友,故決定撤除宗派成見,採行聖禮兼容,此即洗禮與浸禮並尊,藉此達成「旅港同道,不分宗派」,顯具合一精神。而更重要則為三堂分治的確立,時因三堂潔名會友已達500人之眾,信徒過多,非一堂所能容載,而「大樹分枝,乃自然之理」。故經十三屆值理會「從長考慮,復廣徵眾意」,決定自1948年由一而三,三堂分設值理會,「多自就近措理會務,至若大事,則由三堂聯合辦理」,遂成立聯會。並擬定「分治綱領」,除教會定名如前外,以「信仰自由、禮儀互尊」作為推動會務之核心精神,此後三堂分設值理會,自行籌募經費,並由三堂組成聯會,處理聯堂重要會務。至此潮人生命堂正式成為三堂局格,由於其具有地緣、血緣的本色教會特色,處於以粵語為主流的香港華人社會,該會遂成為20世紀香港的方言教會而著稱於本地。

  

三堂分治開枝散葉

  上述香港、尖沙咀、九龍城三大堂,於50年代相繼購地興建教堂。尖沙咀堂首於1950年建堂於寶勒巷;香港堂於1951年購堂擴建於些利街;而九龍城堂於1952年建堂嘉林邊道,確立此一本港新生教會之基址。隨著香港社會與經濟之推進,三大堂相繼於港九新界植堂,遂出現第二代及第三代之堂會。自50年代始設何文田迦密村堂,至60年代起植建筲箕灣堂,觀塘堂(日後因用粵語,行本地化,改稱豐盛生命堂)、新蒲崗堂。70年代起進入新市鎮及新社區,先後植建華富村堂、慈雲山堂、牛頭角堂、荃灣堂。80年代樂華支堂,90年代沙田支堂,而屬於第二代的筲箕灣則分出西灣河支堂,新蒲崗分出元朗支堂,以及觀塘堂分出將軍澳支堂,是為第三代堂會。其後元朗及將軍澳兩支堂,先後停辦,故今全部合計14堂會。至1972年更成立差傳會,派遣宣教士至印尼、馬來西亞、寮國、泰國、台灣、汕頭等地宣教,以潮汕方言組成的生命堂,由是在港自成一系。

  此一於20世紀具有「潮汕長、浸教會財才總匯」,誕生於香港的新生教會,由其誕生至今,成為百年的老教會(1909-2009),具有三項特點,殊堪注意。

  其一、20世紀上半葉為中國教會自立運動時期,潮人生命堂,上承潮汕,下開香江。其時閩南及潮汕地區之長老會,素主由自養以達自立之目標。故來港後的潮汕長老會會友早具自養自立的理念。此即該會得以在香港獨立發展,自成一系的歷史根源。

  其二,近代西方差會入華傳教,出現多派一區的宣教現象,以廣東為例,其宣教宗派即有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循道會等宗派。而各大宗派自有其體制,然新成立的潮人生命堂,由於其會友不少來自潮汕的長老會及浸信會,故此該會為求推動會務,決定「信仰自由、禮儀互尊」,此即信徒入教可行洗禮,亦可行浸禮。推動新禮儀,撇除門戶之見,顯具合一精神。

  其三、該會創立之初,乃由從事抽紗業的潮汕商人信徒所組建,並以家人及鄉親為吸納對象。中國傳統社會素以血緣、地緣相結合。而工商業團體──行會及會館,各行各業均有祖師神祇作為崇拜對象的宗教行為,呈現同鄉、同業、同信仰的特色。就此而論,潮人生命堂在港立會之初,乃由潮汕同鄉、抽紗同業,同奉耶穌之信徒所組成。顯然西來基督教已與中土社會共呼吸而出現本色化的特質。

  近代中國教會,謀求自立,以三自(自治、自養、自傳)、合一及本色化為目標,期盼建立中華教會。潮人生命堂於百年時光之旅中,逐一實踐,無疑為中華教會建立一成功之案例。就此而論,潮人生命堂之「業績」,足以為其於近百年中國及香港教會史上取得一席之地位。

  (後記:2005年,潮人生命堂聯會邀約筆者為該會百年史之顧問,參與編寫百年史,由是得以研究該會會史。2009年11月22日為該會百年誌慶之日,亦為《福源潮汕澤香江》百年史一書之出版,故特撰本文為其賀壽。)


懷敦幹


林之純


大道中35號商務印書館四樓


1970前座改建(九龍城堂)


(香港堂)


(尖沙咀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特稿】






Card image cap

聯會歷史文獻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歷史」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基督教與香港」講座

連結瀏覽